本帖最后由 明日天涯-卢建翔 于 2014-4-19 11:58 编辑
通过学习单际平院长读后感《我是谁?为了谁?》,使我浮想联翩,回味悠长、倍有感触,体会如下: 通常说的“我是谁”似乎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但单际平院长提出的“我是谁?”却意义非凡,他借助二个猎手分别面对一只无助的藏羚羊和一只受伤的母狮不同结局的普通故事,为我们“白衣天使”设计了一个特殊而深奥的命题!让我们从简单的道理去研究、去深思、去挖掘…… 在价格与价值背离,脑体倒挂、医患关系微妙的当今,单际平院长提出这样的特殊命题,是对新时期、大时代的我院医务人员出的一道严峻答题。 长期以来,由于改革的深化、社会利益的调整,政府对卫生事业经费投入的消减、各级医院逐步克服了计划经济时期认识上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冲破过去单一、僵化的价值观,从而也引来了社会各个阶层的心理差异,一些社会矛盾也接踵而来了。 医疗工作的确具有其特殊性,但是医疗保障又是人们基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人的一生中都会遇到生老病死的问题,不与医院接触的人几乎为零。也就是说,医院只要发生一个事件,便可通过病人及其家属在社会上传播的既广又快。 医生的特殊作用和地位会很容易成为病人及家属群体中“瞩目”人物,其一言一行往往会对病人和家属的心理产生较大的影响,就好比两个干部在公共场所打架会远远超过两个农民打架所造成的社会反响一样,而发生在医务人员身上的不良行为所造成的轰动和影响,一定会远远超过在其他职工身上发生同样不良行为所引起的社会激荡。这种社会的负面潜能,尽管在医院诊疗人群中的发生频率不是太大,但往往能抵消我们广大白衣天使救死扶伤所产生的正面影响和社会声誉,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认为,人们对其它满足享受和发展需求的商品或服务项目,可以自主决定。而在医院,多数人则处于医务人员的直接控制和支配下。因此,尤其对具有较强自尊和自我实现能力的城市人群、干部、知识分子、往往会产生无奈感和失落感,特别是对医务人员的服务产生怀疑和不满时,难免会“窝火”而颇有微词。 医学模式已从生物模式转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人们对生命质量有着新的要求,人们的求医心理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单纯的“医术”已不能适应患者的需求,人们往往要求医务人员能对身体的各种病理、生理变化作出通俗解释,而我们的许多医务人员到现在还停留在生物医学模式中,常常会引起患者的极大不满,这也是造成医疗纠纷的一个重要根源。 “为了谁”?大家都能懂得,我们从事的是崇高的医疗卫生职业,而这样一个崇高职业的目标人群恰恰又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因此,我们以什么样的理念、态度、行为对待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是我们每个医务人员需要考虑的重点,也是我们目标实现的宗旨。 单际平院长在“读后感”中严肃地指出:少数医务人员拜金主义思潮抬头,医德医风缺失,“红包”、“回扣”侵蚀着我们的队伍,损害着我们的形象…… 我们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而要真正达到这样的境界,就必要建立良好的道德修养,而良好的道德修养建立,必须要彻底消灭医疗过程中谋取私利的不法思想和行为,要与拿回扣、红包等现象决裂,要增强树立医院形象的自觉性和迫切性,大力弘扬正气,聚集正能量,做到立足自身,廉洁行医,不断的学习和掌握相关法律法规,从源头上提高法律意识并规范自己的行为,以实际行动来恢复以往长期罩在我们医务人员身上的神圣光环! 要增强与外界沟通的主动性,加强与社会对话与交流,建立良好的公关形象。由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应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对社会实践起到指导作用,因此,建立良好的医院形象,做好社会倡导至关重要。一是我们必须通过各种宣传措施,与社会广泛交流,加强信息沟通,二是要拓宽行风监督渠道与社会的沟通与交流,强化社会对医院的正面影响,积极塑造正面典型,我记得80年代初期,我院就注重塑造优秀医务人员典型了,那个时期还根本不存在什么“回扣”,“红包”之类的东西,所以,我们要通过宣扬正面典型,将医院中涌现出的新人新事新风尚推向社会,有力的提高正性效果。 要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广泛收集社会信息,我们管理人员要加强对信息和社会公众观点的研究,对医院议论纷纷的不良信息,要有预见性地、有针对性地做好对有关舆论的正面组织和引导,努力形成健康、公正、诚实的社会舆论。 要对给医院造成巨大负面影响和损失的典型要抓住不放、惩一儆百,同时要做好内外有别,避免满城风雨,以减少不必要的社会涟漪。 2014.4.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