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沪港战友之家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8941|回复: 6

桃花源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5-8 10:02: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一直我不知如何找寻我的梦想,想起这篇文章想起小时点点滴滴,汇聚在心里温暖依旧,三线工厂这个在现在讲起是遥远回忆,深深的深深的埋在心里,不经意之间冒了几个泡泡。。。。

  我们是光荣的60后,生在毛泽东文化大革命时期,成长在邓小平时代,经历了改革开放,一切向钱看的时代,对那曾经纯真的岁月无比怀念!

   1964年起,我国中西部三线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军工企业的三线建设,大批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干部和士兵,在备战备荒为人民服务,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时代号召下,拖家带口,打起背包,跋山涉水奔向祖国大西南西北,一代三线人风餐露宿深山峡谷,大漠戈壁到处是他们的身影,建成一座座独立小社会,大工厂。

     清晨工厂的大喇叭就开始广播了,早晨6:30嘹亮军号声响起,听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联播大家开始清晨的忙碌,大人们早起匆匆忙忙的奔向食堂打早饭......然后步行去上班,孩子们饭后穿着哥哥姐姐剩下的旧衣服大鞋子高高兴兴奔向单位的子弟学校,工厂子弟学校是三线工厂特有的风景,三线厂就是一个小社会,里面包括学校,医院,商店和各种加工厂,电影院,洗澡堂,服务社,军粮站,军供站,学校里读书的厂里各个车间和部门的职工子弟,中午11:30军号声再次响起,下班了工人奔回家里,挂着家门钥匙的孩子在下课铃响过之后走向菜场买些青菜,到家舀了一碗面粉到对面街坊做面条加工作坊里换面条,回家烧饭给父母吃。。。饭后飞奔出去玩了。。。清晨中午晚上我们在每天四次军号声中我们度过了一天又一天。。。我们就像独立大队一样,不用和外界搭界也一样能灿烂生活,孩子们无拘无束的唱着笑着,学校常组织游行和演出,支农和挖野菜是那时开心的回忆,四处奔跑,夏日的夜晚路灯下抓蛐蛐,弄个泥瓦罐斗蛐蛐。。。在那个商品凭票供应的年代一周一次买肉吃,粗粮细粮按比例分配!没有经过饥不果腹的年代的我们是幸运的,没有金钱的烦恼,没有转基因的担心,没有无良心水果,食品,我们开心着,吃苦也是快乐的!呵呵!只有到夏天吃冰棒的时候发现兜里没有半毛钱的尴尬,想着冰棍的味道咽着口水,夏天工厂免费酸梅汤的味道真是太好了,军用水壶里灌上一壶,带点冰镇的味道,回味无穷。。。。我们说着有各种语言味道的普通话,我们不是农民也不是城里人。和地方上厂矿有着本质的区别,思想比较纯真,这个是若干年后回想起来的感悟。大工厂四周到处是高音喇叭,定期发送着军号声和国家的声音,几万人的大厂在现在说来是凤毛麟角,那时却是三线工厂的特色,活跃在大山里,戈壁滩的三线人无私奉献了自己的青春,中年和子孙。。。。如今这些二代三代三线人还有不少到还奋战在三线工厂的一线岗位上,融入社会的那批三线人经历了蚕剥茧的阵痛和那些社会人奋起之争。。。。沉沦了,奋起了沉浮与大社会里大江大浪里。。。单纯的思想在复杂的社会大熔炉里升华。。。演绎着各式人生。。。。

   工厂位于家属区不远的地方,家属区是50年代苏联专家时期的专家楼,灰色的三层楼房经历五十几年的风雨依然还挺立着,楼旁的大树已经不在,大片的老家属区剩下只是小片的存留。。。旧时记忆已经模糊,楼道上的木门还是从前的摸样,仿佛看到从前的我们躲着猫咪,在楼道里跳着忠字舞欢呼雀跃的情景。。。。记忆中工厂的几个大门威武耸立,大片厂区是孩子向往的地方,到里面转转的欲望被大门岗的叔叔威严吓着,试过几次都被赶出来还要挨批评。调皮的通知家长带回。。。。我们这些三线人故乡的概念是模糊的,三线厂南方人,父母的故乡对于他们来说是遥遥不可及的地方,而这里大西北,西南成了三线人心里永恒的故乡,不论离开多久心中一直牵挂。。。
   各个三线厂无形的线牵挂着,南方人始终牵挂着上海,浙江,江苏他们的故乡,想方设法的往距离故乡近的地方调动,大三线调到小三线了,黄家塘我们的第二故乡,在70年代工程兵建设中
发表于 2016-5-9 13:23:01 | 显示全部楼层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今非昔比啰!
发表于 2016-5-10 10:22:48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个时代人非常朴素,淳朴,任劳任怨,上级一声号令立即行动起来。毫无怨言,一干就是一辈子,甚至他们的下一代.....如今想起来无法给个明确答案?为什麽如此艰苦却无怨恨,兢兢业业的去投入工作.....这就是这一代人的伟大之处吧!
就像你我在西沪港工作一样......
发表于 2016-5-10 10:23:57 | 显示全部楼层
海风又让我们回到那个年代。没有经过的人是无法写出如此的文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5-10 12:17:2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关注,还没写完,慢慢来吧呵呵
发表于 2016-5-10 20:59:16 | 显示全部楼层
海风的文章让我回想起了从前!不是当兵那会儿,还早.............是孩提时!
发表于 2016-5-18 11:53: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东海舰队后勤二处(现四处)的安装连、机械连、营建大队、一中队、三中队结束的黄家塘1425船坞里的配套设施安装任务,76年8月份才第一次开进两潜艇来拆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西沪港战友之家 ( 沪ICP备09012567号-3 )

GMT+8, 2025-11-5 03:41 , Processed in 0.24237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