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沪港战友之家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746|回复: 1

话说西沙海战(七)转发《大榭岛战友之家》吕德禄战友之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13 11: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二十五) 那些年,那些当兵的
  那年月,征兵数量大,小青年们都愿意去当兵,托人剜窍进部队。
  一是看到别的人退伍后又被招工当上工人,离开了庄稼地,挣上了钢墩儿。
  二是普遍家里穷,穿上军装好糊弄(唬、骗)个媳妇(那时的女青年时兴热爱解放军)。
  家长们也愿意自己的孩子去当兵,愿意在门上挂上块光荣军属的牌子。关键时刻,一些军属老大爷、老大娘的一句“俺儿保卫毛主席”,能够唬住很多人。
  经过基层推荐、政审和体检,一批批优秀青年跨进军人的行列。虽然当兵的目的不同,各人的文化程度有高有低(有的是文盲),脾气性格各异。但是,进入了部队这所大学校(当时的流行语)后,都努力地去工作,争取得到表扬、嘉奖,甚至立功、提干。当时不说“光宗耀祖”这个词,只是说为保卫祖国贡献力量,争取进步,奔个前程。
  军属们怕听到打仗的消息,生怕自己的儿子死在战场上。可是,当兵的就希望打仗。年轻人,愿意进步。死在战场上是烈士,父母由国家照顾一辈子。活着从战场上下来,立功受奖,可安排个好工作。参加过海战的战士们,战后不唱高调,私下总说心里话。
  “领导看得起俺,让俺入了党,又让当班长。俺要对得起领导,平时工作带头,打仗了,更不能退后。和班里的几个战士拧成一股绳,坚守战位,轻伤不下火线,让人知道俺是共产党员!”
  “头儿根本瞧不起我,荣誉没有我的份,党组织不让入。马上退伍了,我早想好了,走前揍他个狗日的。”每到老兵退伍时,指导员挨打的事时有发生。
  这位老兵接着说:“耍嘴皮子咱不行,打仗了,咱露一手让他们看看。这下好了,立功了,也入了党,回家安排工作应该没问题了。”
  也有战士说:“当几年兵,能打上仗,太幸运了!南越小鬼子,欺负咱船小,打他个狗娘养的。当兵的,都英雄,不怕死。比那些怂官儿强。”
  “平时看书,说枪林弹雨,一想挺害怕。到了战场上,就不怕了。你不打他,他也打你,豁出去了。人家有娘儿们孩子的不怕死,咱一个小光棍怕什么?不要命了,拼命打就是了。”
  一位73大队的天津兵说:“大队长(王克强)是俺老乡。别看平时沾不上光,打起仗来就看出水平了。不愧是留学回来的,有很多打仗的高招。咱当兵的光会瞎议论,人家一开口就是要懂打仗,要讲战术。一看就是当将军的料。”
  281艇一名战士说:“我们大队长(刘喜中)别看资格老,可很谦虚。张毓清一上我们艇,我们就不怕夜航了。战前就安排了,第一第二代理人都指定了。全按打仗准备的。”
  “我们调来的晚了点儿。”护卫舰18大队的兵说,“我们若早来几天,不要说4条舰都去,去上两条,导弹一发射,就让他(南越兵)统统喂鱼去。”
  “是我们自己命不好啊!”我们部队的一个四川兵说,“格老子要是在战斗部队,打起仗来一样不要命。那样,又立功,又提干,就用不着退伍回家修理地球了。”
  西沙海战胜利的消息传到部队时,就有几个兵要求去西沙。跃跃欲试,蠢蠢欲动,一副上梁山大盘吃肉大碗喝酒的架势。指导员则大会表扬小会夸奖,鼓动三寸不烂之舌,费了好大的劲才使连队稳定下来。
  西沙海战是小仗小胜,便鼓动很多青年热血沸腾。当兵的就是和老百姓不一样,有点刺激时,他嗷嗷叫。作为军人,人人都愿显现自己的存在价值,以期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
  这无可厚非。
(二十六)战功就是铁资本
  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就是升官才算有“出息”,战功更是军人升官的铁资本。建国前是这样,建国后也是这样。一次战斗打出一批官来,这种现象很正常。
  事实是,这样的机遇很难得。
  1965年的“八•六”海战打出一个孔照年,由汕头水警区副司令员升任海军副司令员,后来中共“十大”还被选为中央委员。“八•六”海战的英雄机电兵麦贤得被打伤了脑子,一边治疗一边升官,1987年以汕头水警区副司令员身份退休。
  1969年3月的珍宝岛自卫反击战,打出一个孙玉国,由边防连连长先升为副团长、团长,又升为黑龙江省军区副司令员,再升为沈阳军区副司令员,中共“十大”时被选为候补中央委员。只是因为后来与“四人帮”有牵连,才被免职,转业去了工厂。
  西沙海战也是一样,战后便有一部分人高升了。
  最有意思的是上文提到的389号扫雷舰上主炮兵刘占云,他是1969年的兵,天津武清县人。天津人,嘴爱说,得罪人,就影响“进步”。海战后评功时,舰上给他评的是三等功,大队给他报的是二等功,报到基地批下来是一等功。
  在庆功大会上,广州军区司令员许世友为其颁奖,一边递给他立功证书一边夸奖他说:“小伙子,有前途啊!”想不到刘占云把头一歪冲着许司令发开了牢骚:“我当兵五年了,连党也没入了,有个狗屁的前途?”许司令只是点了点头。回到部队后,领导便让他填写“入党志愿书”,党员还没等批下来,就宣布提干为枪炮长(正连级)。原来已宣布的让其退伍的命令自然也就作废了。
  汕头水警区猎潜艇74大队大队长刘喜中率281编队参加完西沙海战,因舰队将其整个大队调归榆林基地,刘喜中便被任命为西沙巡防区司令员了。1976年毛主席生前下的最后一个关于海军的命令是将西沙团级的巡防区升级为师级的水警区,刘喜中也就水涨船高升任水警区司令员了。后来又任榆林基地副司令员、司令员,1988年中越南沙之战时他是南海舰队副司令员。
  参战的389舰舰长肖德万,因战前谋划在先、敢于近战,且指挥受伤严重的389舰抢摊成功,未造成沉船,而由原来的营级扫雷舰舰长直接升任海军作战部副部长、部长,变成了正军级军官,真如坐直升飞机一般。在粉碎“四人帮”后,调往东海舰队工作,退休前是舟山基地司令员。
  扫 雷舰10大队大队长、396编队指挥员左崇义,在海战后升任广州基地副司令员。每次基地召开大会,出席大会的基地首长们就数他最年轻,肚皮也小。中共“十一大”上,左崇义还被选为候补中央委员。
  西沙海战造就了一批英雄,1988年授衔将军者就有7位。指挥西沙海战的南海舰队司令员张元培,海战过后不久便担任了解放军总后勤部副部长,升了一格。
  当官好啊,有权力有地位。但是,须有当官的素质和能力,不是想当就当得了的。靠战功升官,总比王洪文之流靠造反起家升官强。
(二十七)政工干部把它当成了一块砖

  军队的政治思想工作是我军的一大特色,军队配置政工人员是保证军队置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的组织保障。从毛主席“三湾改编”开始,支部建在连上和班排设立党小组,便成为我军的光荣传统。政工干部在统一部队思想、落实党的方针政策方面,做出过巨大贡献。实事求是、细致入微的思想政治工作,保证了我军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
  但是,“文革”期间,先是“揪军内一小撮”(内乱),后是“支左”(充当太上皇),政工干部成了老大。借用“一元化”的口号,基层的指导员(或政委)成了土皇帝。在发展党员和提干上,拉帮结派,营私舞弊。政治教育上,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竟能说出“子夜升起一轮冰冷的太阳”这样漂亮的句子。
  1974年,西沙海战刚刚结束,那位“中央领导同志”便给我们送去了材料,每人一本《林彪与孔孟之道》,要我们深入开展批林批孔运动。于是,我们翻出2000多年前的孔圣人的一言一行展开了大批判。
  翻阅历史,研究儒法斗争,号召尊法反儒。政工干部教育辅导时,免不了以西沙海战为例来论证其观点的正确性。某指导员辅导时说:“儒家都是厚古薄今的,因循守旧。法家都是厚今薄古的,善于创新。西沙海战中,我军指战员不拘常法,敢于近战,海上拼刺刀。他们是法家,是历史前进的代表。”好像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都不如法家高明。
  1975年6月24日至7月15日,中央军委在北京召开了扩大会议。会议重点讨论改正不正之风和压缩军队定额、调整编制体制、安排超编干部等问题。邓小平在会上作了题为《军队整顿的任务》的讲话,指出军队存在“肿、散、骄、奢、惰”等严重问题,军队整顿要抓编制,抓装备,还要抓战略。邓小平的讲话以中央文件的形式下发,供我们学习。
  我们在学习讨论中,大家对抓装备非常赞成,因为亲眼所见外国的民船比我们的军舰跑得还快。副政委感叹说:“西沙海战时,如果我们装备好一点,敌舰一艘也跑不了。”
  1976年,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开始是批判邓小平的“三项指示为纲”。逐字逐句地批判了邓小平的这个讲话。并且联系西沙海战说:“邓小平口口声声抓装备,好像装备代表一切。西沙海战,我们的装备并不好,但是,我们有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人,有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我们无往而不胜。邓小平,见物不见人,荒谬至极。”“装备好了,人变修了,照样打败仗。路线决定一切,唯物质论极端错误。”
  还说党的“九大”、“十大”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都是正确的,并发给“九大”文献和“十大”文献让我们自己学习。说“九大”的组织路线正确,那时就有人不相信。因为所选政治局里林彪陈伯达黄吴叶李邱都成了坏人,组织路线还正确?讲不通嘛!当时心想,这些政工干部啊,这个嘴呦,难道他心里真是这样想的?
  1977年批判“四人帮”时,又批判起林彪“四人帮”对部队军事训练的干扰和破坏,批判起海战后江青写的那封信。那时是华主席掌权,仍然以阶级斗争为纲。曾叫南海舰队组团去大寨参观学习。学阶级斗争?学政治挂帅?学艰苦奋斗?学修梯田?
  其实还是把打仗训练放在末位。
  政治教育随风转,政工干部则是“不管是东南风还是西北风,都是我的歌。”
  战士们抛头颅洒热血的西沙海战呦,怎么被他们当成了一块砖呢?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3 11:59:5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德禄战友!
    我通读了《话说西沙海战》(二)—(七)(怎么找不到二呢?请德禄战友再发一下),真过瘾啊!
    当年,西沙海战后,参加海战的官兵巡回到海军各舰艇部队作报告,是在我们海军换装之后,报告团穿着上白下蓝服装来作报告的。
    我还保存着一份刊登有张永枚写的诗报告《西沙之战》的1974年3月某日的《人民海军》报。现在我还背得出其中的“序诗”——“炮声隆,战云飞,南海在咆哮,全世界,齐注目,英雄的西沙群岛。涌浪里,风云中,海燕排空上九霄,壮志鼓双翅,豪情振羽毛。飞翔吧,海燕,歌唱吧,海燕,快告诉我们——西沙军民是怎样把入侵者横扫!”
    为了使更多的战友分享,请德禄战友允许我把《话说西沙海战(二——七)》转发到了《西沪港战友之家》上了。待吕德禄战友再发了之一后,我把(一)也转发过去。
    再次谢谢德禄战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西沪港战友之家 ( 沪ICP备09012567号-3 )

GMT+8, 2025-11-5 16:47 , Processed in 0.29571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