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沪港战友之家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211|回复: 0

黄家塘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1-7 20:55: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王(黄)家塘的记忆 (五)

文/海风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当青春不再,我们开始回忆,记录下年轻时候的点滴,感觉也是一种快乐。

这回来说说厂里的文艺活动,虽然过去了很多年,仍然历历在目。

想起自编自导歌伴舞!又想起那时特别流行的周末舞会。

先说说慰问演出,80年代中期,海政歌舞团来西沪慰问演出,那时苏小明很红,还有程琳,都是海政的,我们单位接到通知,海政歌舞团在西沪演出,为了看明星我们好激动、好高兴...早早吃了饭就去赶厂里派的看演出的大巴车抢位置。坐了满满几车哦,车厢里飘满了军港之夜的歌声,演出地点是西沪港大礼堂,记得从黑风口出去、过粮站、礼堂门口要检票的,当地的老百姓也想看呢。可惜被堵在外面,他们没票,礼堂里早就坐满了人,那时西沪港艇多人多,热闹非凡,礼堂的大喇叭里是放着苏小明的歌,大家翘首盼望着,演出开始了...

舞蹈。

歌曲(快结束了也没见苏小明露面)。

赶紧打听,听说舰队演出她在,然后留宁波了。没来...

压轴的是卞小珍(也出名过一阵子,是民族唱法)算个名角!   

但我们多少有点扫兴。

不知道还有谁记得这事情。

那情景!

来说说为了活跃三线工厂的业余生活,厂团委可是立下汗马功劳的,经常组织活动,有整台的文艺晚会、野炊、登山、联欢晚会,凡是大的节日都必须有的!吹拉弹唱颇为热闹。

手风琴、二胡、沙锤、啥的齐上阵,简单一个小乐队,吹、拉、弹、伴奏的基本是老职工,还有团委书记。说到这里,得感谢团委珍珍姐,她一路提携我,事事放手让我干。唱歌、跳舞上台演出的多为小青年,那时大妈广场舞不普及,能上场露一手的大多数文艺积极分子,现在这批人都成大妈大爷了,活跃在各个广场上,哈哈!

时尚的歌曲用录音伴奏带,那时已经有了双卡录音机,很多演出的歌曲伴奏带都是自己准备,用双卡录音机自己倒腾,学习歌曲没啥专业老师指导,几乎自学成才,哈哈!

开始都是单一化的表演,独唱,慢慢进化了,开始有了歌伴舞;吉他弹唱当时刚流行,大家都爱看,这样的节目的基本是驻艇部队的年轻的水兵玩的比较溜。不用其他伴奏,一把吉他就可以上台演出了。

修艇部队的水兵里这样的能人不少,城里来的比较前卫,带着吉他走四方,不论啥水平,只要会和弦就敢上台表演,没啥文艺功底,但只要胆子大就会自告奋勇,吼一嗓子。




这就是舞台,后面一堆小孩在看热闹,下面看不见他们的,照片拍摄的角度关系,舞台的地板好旧。

我从离开黄家塘开始几乎忘记了还曾经会吼那么两下子,忘记了曾经还是有个唱歌的梦想呢!曾经和一个上海兵上台表演过吉他二重唱,他弹吉他,哈哈!印象是278艇。

一直在不停的为生活而奔忙忽略了那曾经一点点追求和梦想,等想到这些的时候都已经过去了好多年。



谁还记得她呢?一个小菇凉


厂里自制的歌星不少。我还算不上吧?但是起码积极分子。上次提到子弟学校小妹妹她的《采蘑菇的小姑娘》、《小螺号》颇受大家欢迎,人甜歌美,哈哈还是小孩呢!现在她也从事音乐教学工作,常常参加地方的各项艺术活动。
提到从前的事她还弱弱问我,你说的是我吗?  那当然!
厂文艺常青树代表人物就是朱建军、吴海姣夫妻两,是歌声让他们两走在一起,那民族歌曲唱到现在仍然宝刀不老,一张张奖状代表着曾经的过往,到如今他们两还常参加县里组织的各类文艺演出,曾经怀揣梦想被抽调到舰队、基地的文艺小分队,下连队、上海岛循回演出了三年,只因为简单的喜欢!一直的坚持。岁月如梭,歌声伴随着他们一路走来,这未尝不是一段非常美丽的人生回味呢。


这张照片就是厂食堂的舞台,熟悉的场景,熟悉的人,红地板,旋转的灯光,台前那些简易的彩色自制的舞台灯。后面应该是合唱的成员了,看看里面是否还有熟悉的你们!

接着说说那八十年代风靡黄家塘的周末舞会,这可是那年代那段时期特有固定的节目,可是风光过好一阵子呢!改革春风吹开黄家塘的大门,还是从文艺先行,交谊舞开始流行,单位委派几个资深人事到丹城、宁波的文化馆学习舞艺,回来传授给喜欢文艺而且活跃的我们。

厂内部教学安排在厂办三楼会议室,参加的人不多,等基本能上场后就开始组织舞会了,那阵子跳交谊舞可是一件时髦的事呢!火热程度盖过露天电影,原因是生活单调急需充实,再则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在室内舞会不怕风吹雨打,跳舞简单易学,操持起来也方便。

每周末一次,那时候是单休,安排在周六晚上。地点在厂大食堂大厅隔壁大会堂,说实在话应该是以前食堂大厅隔离出来的。



食堂下面蒸饭的房子,已经废弃了
说起大食堂顺便说一句,这里是厂单身吃饭的食堂,平常上班的日子里,负责整个厂里的蒸饭,因为中午休息时间有限,很多职工都在厂里蒸饭带回家吃,和我们学校时候相同,拿个饭盒洗好米加上水,放到各个车间门口的竹笼子里,有专人负责带到食堂去加工,中午下班前把蒸好的饭在拉回来,听着下班的军号声声,自行车流蜂拥至两边是落差很高的稻田的马路上奔向厂门口;食堂山坡下有个房间,里面有蒸汽炉用于加工蒸饭的;大食堂就餐的人不多,偶尔有修艇部队临时吃饭,咱们很多人应该有这样的记忆,伙食一般还贵哈哈!不过食堂加工的包子和发糕不错。  


这里的景象应该是很多人记得吧?从这里上去就是通往舞厅的道路。

大厅偌大的空旷的场地,装上几盏旋转的彩灯、聚光灯、彩色小灯灯,简单的舞厅就这样成了,这里还可以举行各类文艺演出,有个大大的舞台,舞台是木地板刷着红色油漆(文艺演出的舞台),水泥地面可是和现在的马路无法比拟,水泥比例高,铮光瓦亮的地面,滑爽着呢!跳起来交谊舞旋转起来还是非常带劲呦!哈哈!
舞会的消息可是不用广播通知,有固定时间,西沪港来跳舞者不在少数!都是自行车小毛驴前来,跳好舞然后再返回,真是不容易,为了玩也是拼了,哈哈!艇上开饭5:30,熄灯9:30,这几小时够他们忙活的啦!自行车来回少说要一个半小时,估计也是乘兴而来,开心而归吧!还有住厂部队的不少官兵也积极参与者,那时候当兵的来跳舞基本就是工作服加水兵裤。一下子想起他们跳舞时的情景,那些过往的朋友,现在都还好吗?  
那时海岙路口的海堤还是可以通行的,路途近好多!二个小时的舞会,每次都是热闹非凡,不提供任何茶水,也是场场爆满,据说还为谁和谁跳舞啥的引起纠纷,还蛮大的事情发生过呢!过了这么多年一定还有许多人能记得那时候的周末舞会?偶然谈起来还会津津有味吧!   
厂里举行的各种活动全是义务的,也没有门票收入,管理音响的重任下放给各个车间的团支部,每次举办舞会负责音响的要提前半小时到场,把音响灯光弄好,然后音乐放起来,在平常的日子里等着各位到场起舞。想起那些过去的歌曲,过去的人和事情。
这管理音乐也算技术活吧,我们得先把晚上跳舞的曲子穿插好,中间不能断片,根据自己的喜好录新颖的歌曲,记得我那时录音乐时候会参考车间几个时尚人士的意见,录好听的新歌,还有水兵舞、迪斯科呢!

不论刮风下雨,风雪交加,这样的舞会总会是场场爆满,让人回味无穷,讲到这里突然想起大榭、西沪的几个刚毕业的军校生,他们大学刚毕业,青春激昂,是舞会的积极分子呢!舞跳的好,人也长得帅哈哈!很引人注意呢!后来他们也算事业有成吧,再后来他们都回到了家乡,不知若干年后今天他们是否还记得那一段时光!
还有那时候偶然遇到的相约旋转的她们,和那些难以忘怀的青春岁月呢!
一个朋友说:岁月是把杀猪刀!再激情飞扬的青春、在帅、在美丽的人,在辉煌的过往,都会随着岁月的年轮失去光华,只留下的曾经对美的追求和过去的留恋及遗憾,还有那淡淡的忧伤!
难忘的总是难忘,失去的永远已经失去,我们一直向前走,偶尔回头望去仍然夜色阑珊、意犹未尽!
前文回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西沪港战友之家 ( 沪ICP备09012567号-3 )

GMT+8, 2025-11-5 14:01 , Processed in 0.09749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