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资料显示,1966年2月,033潜艇批量建造在江南造船厂正式开工,1968年7月27日批量建造的首艇下水,工厂称该艇为“自力更生艇”,1969年6月交货服役,被命名为“海军新中国第42号潜水艇”,舷号为142。1974年10月,舷号由142改为246。原142艇员接172,172后改251。  
  
 
     该艇的服役,标志着中国潜艇建造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标明中国已经具备了从材料生产、设备制造到总装建造潜艇的能力。就在该艇从江南造船出厂后,在试航了一段时间并积累了一定的基本要数和参数后,军地两方还共同召开了一个庆祝会,来自全国二十多个省份参与建造该艇并提供相应机械设备的企业代表参加了庆贺活动。  
  
 
142潜艇首批接艇人员,来自于原118潜艇。据“118/241艇史”记载, 1957年3月16日,由江南造船厂制造的4号艇艇体下水,工厂号H1084,同年12月30日交船并入列海军北海舰队旅顺基地潜艇二支队,被命名为“海军新中国第18号潜水艇”,其时舷号为428。1961年,该潜艇舷号由428改为118。1964年2月,118艇人员移交老艇,原118艇人员赴江南造船厂成建制接新艇131。1964年3月,根据上级的命令,131艇南下归建东海舰队潜艇二十二支队。1968年7月,131艇原班人马又接新艇142。  
  
铁打的军营流水的兵,从118到131、再到142/251,一代代潜艇兵在部队这所毛泽东思想大学校成长进步,为守卫祖国的万里海疆奉献青春力量。根据戴永松、王富才、朱明水、乐际平、唐兴功等战友回忆并提供的信息,接新艇142和后来陆续报到的首长、战友有:  
 艇长:梁任龙、王耀辉、吴仲明; 政委:宋林、张冲、蒋少志; 副长:马建新、姚广民; 副政委:张聪、倪世昌、穆松平。 航海长:张铿然、戴永松、刘文琪、张庆祥; 二三部门长:金培文、邵荣虎、张祥亮; 机电长:陈竹成、祝德凯; 动力长:曹珮琳、邓宏; 医生:关天仓。 水手长:贾洪恩、白宝林、那海川; 声纳军士长:陈金寿; 无线电军士长:王富才; 鱼雷军士长:沈金贤; 电工军士长:胡金堂; 舰务军士长:石为银、杨志忠; 轮机军士长:康振远。 航信:石德云、陈兴安; 声纳:金根炎、陈光明; 雷达:王树温、李守恒、陈华华; 无线电:骆小宁、王庆鲁、张兰生、黄成周; 航电:张畏滨、张云龙、唐义生、管玉泉; 鱼雷:范兆敏、夏继安、沈金贤、王自富、乐际平; 鱼电:李福祥、储玉德; 电工:唐兴功、马长明、张西绍、张文鹏、徐承稼、孙浩明、王文锦、洪茂荣、黄锦超、朱文斗、王文奎、杨建勋(八期)、赵作范(九期)、刘秉达(十期)、郑德发(十一期)、崔洪大、等; 舰务:杨志忠、卲家庆、白和清、朱明水; 轮机:张友元、王炎培、姚祖云、陈明亮、刘金和、石阿才、曹凯东、黄洪生。  
 
作为一艘批量建造的首艇,且是“自力更生艇”,这艘潜艇就多了一些关注度和神秘感,并被赋予特殊的使命。在相当一段时间里,该艇承担起自主品牌的对外交流展示,在外事活动中扬我国威军威,在完成军事训练和执行战备任务中成果卓著,为海军和潜艇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2022年6月21日)  
  
 作者简介     王文友,1968年12月入伍,1970-1979年在142/251潜艇任鱼雷兵、鱼雷班长、鱼雷军士长、鱼雷部门长,1979-1985年在245、255、276潜艇任鱼雷部门长, 1985年12月转业后在税务系统工作,2011年年底退休,现居哈尔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