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沪港战友之家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海风

海风转发:中国海军潜艇兵++ (作者不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5-13 17:37:50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章作者叫郑文浩,见新华网。
发表于 2011-5-13 17:42: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人也转发一篇反映潜艇兵生活的文章。
生活奇特的中国海军潜艇兵
  新华网消息据中青网报道:
  在共和国海军蓝色长城的方阵中,有一支披着神秘面纱的兵种——海军潜艇兵。特殊的战斗环境使潜艇兵的生活充满了传奇色彩。今天,笔者以曾是一名潜艇兵的身份,为你撩开这层薄薄的面纱……
  裤衩背心当军服
  我军一向以治军严整而著称,在现实生活中一名士兵往往会因一粒钮扣没扣好而受到批评,甚至处分。然而,在潜艇的长航中则会出现这样的情景,被战士称为“龙宫”的舱内,上至最高指挥官,下到普通一兵,不分职务高低,不论年龄大小,人人穿着一身藏青或白色的宽松、肥大的亚麻裤衩背心,以至成为一道富有特色的风景。潜艇兵的工作服装分夏、单、棉三大类,可大家最喜欢、用得最顺手的就是亚麻裤衩背心。缘何如此?潜艇潜航时与外界隔绝,机械装备散发大量的热量无法排出艇外,舱内温度很高;为保障安全,潜艇的舱与舱之间是密闭的,由于各舱内机器散发的热量不一,潜艇内可出现春夏秋冬四季,不过这里的“四季”可远非外面的四季,即使是“冬季”,舱内温度也在26℃以上,而“夏”的舱室温度往往高达50℃,如此环境,亚麻裤衩背心与其它服装相比,其优势不言而喻。另一重要原因是“龙宫”淡水金贵,有时一个月也不能换上一身干净的衣服,也不能洗澡。这种亚麻服虽不算太高级,手感也粗硬,但吸汗强,易挥发,即使十天半月穿在身上也不会有汗臭味。
  黄豆萝卜不受欢迎
  潜艇兵每天要消耗大量的热量,为保持充足的体力,潜艇兵的伙又标准一直不低,即使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毛泽东主席连肉都不吃,也保证每个潜艇兵每天2.4元的伙食标准。现在常规潜艇兵每人每天近30元人民币的伙食,这在当今中国百姓中也算生活水平较高的。在这些伙食费中按规定的一小部分是用来买水果的,以补充潜艇兵散失的维生素,适应潜艇工作的需要。购买的水果、罐头每星期按时发下来。六七十年代老百姓生活不宽裕,东西发下来一些农村战士舍不得吃,一点点攒起来等深亲时带回家,艇领导几经动员收效甚微,传说一位潜艇艇长,睹此状况。担心营养跟不上会影响潜艇兵身体素质,情急之下,每当发罐头时都要在罐头上用利器扎个洞,这样的罐头如果不及时吃就会腐烂变质,以此“强迫”潜艇兵补充维生素。
  潜艇上最金贵的要数新鲜蔬菜和淡水了。艇内有一个冰库,分冷冻和冷藏两室,但容积都不大,因此,水下要吃新鲜蔬菜就以蔬菜罐头代替。潜艇兵喜欢新鲜蔬菜,可令人惊奇的是小伙子们对萝卜、蒜茸、黄豆却敬而远之,原来这类蔬菜虽然新鲜,但在人体内容易产生异味气体,一旦有个“情况”,气味会在通风不畅的狭小空间里久久徘徊,污染舱内空气,因而不受欢迎。
  淡水在“龙宫”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远航时水龙头会被专人管理,潜艇兵除饮用水外,洗漱用水每天只能领到一茶缸淡水。洗脸刷牙全在内,常常是刚完牙后用毛巾蘸上一点水擦把脸了事,也有个别机灵鬼从报上看到淘米水美容的消息后,悄悄地“贿赂”厨师,讨下淘米剩下的脏水洗脸,还美其名曰“美容汤”。
  很难说清潜艇兵在“龙宫”里属于自己的天地有多大,走廊里两人相向而行要侧身相让。睡觉可得用可拆卸式吊铺,睡时装上,起床拆下,否则就会影响正常的机械操作。床与床是上下相连的,三层、四层,层与层之间只能侧仰而入,体格稍微“丰满”一点的要翻个身都不是件容易事。局外人很难想象,在舱温达到40摄氏度、吊铺似烤箱的条件下能美美地睡上一觉,对潜艇兵来说仍不失为一件美事。“龙宫”里最“豪华宽敞”的要数二舱的3个房间,号称“总统间”。这是艇一号、二号首长休息的地方,房间内若走进第二个人就会挤得跳“贴面舞”,住在第三号“总统间”的不是什么首长,是潜艇译电员,他占了工作性质的光。
  西方有人称潜艇为“沙丁鱼盒”,潜艇的拥挤狭小可见一斑。那年,我国著名蓝球运动员穆铁柱携妻女到某军港参观潜艇,一行人来到潜艇后,穆铁柱却怎么也不能从比脸盆大不了多少的升降口下去,急得老穆直摇头,最后只好由其妻女“代表”了。
  一慢二看三通过
  走路人人都会,可真要在潜艇上走好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在陆地上高个子常常以高为荣,然而,在“龙宫”高个子却是最容易受到“迫害”的。低矮的舱顶与密集的机械随时会在你头上留下点“纪念”,顾及了头,脚下一疏忽就会一脚踏空掉进底船舱孔里。路刚走得稳当些又要过“舱门关”。能与船之间有一个比脸盆大不了多少的圆形防水门,过此门更马虎不得,开时要先敲击信号,让邻船靠近防水门的人闪开,以免被开防水门时的摇把打伤,然后轻轻扳动把手使防水门露出一条缝隙,使舱室间因各自密闭而产生大小不同的气压均衡后,即听不到嘶嘶的气压怪叫了方能慢慢打开。
  上述步骤稍有闪失就会酿成了错。曾有一位小伙子在未充分减压的情况下贸然打开防水门,结果险些被邻舱强大的气流击成重伤。防水门打开后,哈腰、低头、撩腿要一气呵成,稍有不协调要么速度上下去,要么头上就会起个包。学会了“龙宫行”,有些规矩还不能马虎,比如,不能在潜艇上穿带钉子的皮鞋行走,主要是防止鞋与艇体摩擦出火花引爆艇内的氢气,再者也怕磕坏油漆。
  脖挂铜牌上厕所
  潜艇上的厕所有水上和水下之分,水上厕所在潜艇浮出水面时使用,水了厕所则反之。水下厕所在潜艇前后部各1个。厕所的使用与潜艇的操纵有着密切的联系,为此条令中严格规定了水下厕所的使用时机,比如,潜艇在上浮、下游过程中禁止使用,以防止厕所用中压气排污时造成潜艇横倾;在敌封锁区不能使用,防止中压气排污时产生气泡暴露目标……水下的厕所使用起来十分麻烦,入厕时要跨一下固定在便池上的一个踏板,检查储存器内是否残留气体,若有残留气体需打开冲洗阀使海水涌入,然后打开船舷外的前盖,拧开中压气冲除赃物……上一次厕所要打六七次阀门,在这些繁琐的操作过程中有一步颠倒次序,厕所内的脏物就会在中压气的作用了逆向飞出,那就要出洋相了。
  水上厕所潜艇兵们最喜欢用。在舰桥上既可饱览蓝天大海景色,呼吸新鲜空气,会吸烟的还可以吸支烟,因此,每当水上厕所开放时,总有不少人“踊跃”上厕所。水上厕所有一个现象让人惊奇,每个上厕所的潜艇兵脖子上都挂着一枚编着号码的铜牌,铜牌是在艇内值更官处领到的,上完厕所再把铜牌取下交还给值更官。要问啥原因,得先讲一个故事,有一年兄弟部队潜艇训练下潜时,值更官粗心大意将一名上厕所的潜艇兵拉在艇外,幸好这名战士还算机智,一把抱住耸立在水面的潜望镜。舱内艇长在用潜望镜观察海面时,黑乎乎啥也看不到,艇长以为潜望镜让漂浮物糊住了,于是下令紧急浮起,结果浮起一看不由得吓了一身冷汗……后来就有人发明了上水上厕所必须脖挂铜牌的方法。(张雷王龙起原载《记者写天下》)
发表于 2011-5-13 18:29:30 | 显示全部楼层
仇筱云  :文章作者叫郑文浩,见新华网。

谢谢仇筱云战友,你让大家知道了作者姓名。不然我真以为是举大爷了。  另外,你连续发表的几个大段帖子很有分量,和主题联系非常紧密,放在海军正給蔡一清立一等功的重大活动时机,安排得非常好。要向你学习。
 楼主| 发表于 2011-5-13 19:42:04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在陆军部队,一个师旅级的部队长,一般不会对下辖基层部队军官、士官的具体情况有多深的了解。毕竟上万人数的规模,做到这一点不太容易。
然而在潜艇部队,情况就不一样了。同样也是师一级的军事主官,他们说起下面潜艇部队的很多士官的优缺点、技术特长,可算是了如指掌。这一方面是潜艇部队的人数较少的特点决定的,另外潜艇作战环境也要求做到这一点。
潜艇兵都讲一句话,叫"几十号人一杆枪"。这是一种比喻,而实际上这现代化的潜艇远比步枪要复杂多了。从鱼雷舱、指挥舱到电机舱、推进舱,潜艇兵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每个人都有专门负责的业务。在一些激烈的战术对抗中,比如潜潜对抗或者躲避直升机反潜,潜艇几个动作就需要几十甚至上百个口令,一个小环节出现失误,实战中就是葬身海底的后果。而潜艇本身的恶劣工作环境,又对成员正常发挥产生负面的影响。"水下除夕夜"这个小品是对潜艇兵工作一种艺术上的升华,实际上要严酷的多。
发表于 2011-7-23 23:23:14 | 显示全部楼层
1# 海风 追记北海舰队某潜艇支队315艇原艇长蔡一清  
CCTV.com  2009年06月18日 11:06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青岛6月16日电 题:铁骨柔情——追记北海舰队某潜艇支队315艇原艇长蔡一清
  新华社记者吴登峰、张汨汨
  服役16年,从一名志向远大的莘莘学子到一名驾驭新型潜艇的优秀艇长,315潜艇原艇长蔡一清以生命、信念、品格完美地诠释着“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的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
  4次抉择只为梦圆大洋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往往只有几小步。”蔡一清用行动,完成了诗一般的誓言。
  1991年高考前夕,曾多次在全国奥林匹克物理竞赛中获奖的蔡一清收到了上海交大发来的免试录取通知书。在羡慕的目光和衷心的祝福声中,他却出人意料地放弃了。
  面对亲戚、老师和同学的劝说,蔡一清解释说:“去上海交大,将来我可能会在某个领域取得事业上的成功,但难圆为军队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的梦想。”
  蔡一清郑重地在第一报考志愿上写下了“海军潜艇学院”,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
  蔡一清心中,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爷爷一直是他崇拜的英雄。他到潜艇学院后收到的第一封信,就是爷爷寄来的。
  爷爷的教导和鼓励,使蔡一清更加坚定了远征大洋、献身海防的信念和追求。在潜艇学院求学期间,他学科全优,连续3年摘得中国航海学会奖学金,4次被评为优秀学员。
  毕业时,学校决定推荐蔡一清免试攻读研究生,却被他拒绝了。他说:“军人为战而生,为战而存,一个充满血性的军人,就应置身于战争的最前沿!”
  在部队,蔡一清以刻苦勤奋闻名。支队长王宇说:“为了尽快熟悉装备,他申请吃住在艇上,爬舱底、摸管路、练封舱,密密匝匝的管路和电缆,他一根根地走;上千个阀门、阀件,他一个个地摸,一个月内磨破了5副手套。”
  天赋和勤奋,使得蔡一清很快脱颖而出:连续创下潜艇训练6个首次,摘取支队军事训练8项桂冠,数十项改装建议被采纳……
  1997年,蔡一清因表现优异,被调任舰队司令部参谋。期间,他独立完成了全军《常规潜艇军事训练的组织与实施》条例编写,他参与的科研项目也获得了军队科技进步奖。
  在参与组织多次重大军事演习,掌握了飞机、水面监听和潜艇的协同作战知识后,蔡一清又放弃了有更多晋升途径的机关,要求回到潜艇部队。
  潜艇上的工作环境,可称之“装备多、管线多、职业病多,空气少、阳光少、淡水少”,能到机关工作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事情。面对执意挽留的领导,蔡一清说:“人生选择多种多样,不同的选择决定不同的人生。对我来说,潜艇就是我创造财富和体现价值的最佳舞台。”
  部队驻地经济发达,每月不到1000块钱的工资使得蔡一清经常捉襟见肘。身上的毛衣缝缝补补穿了近10年,结婚后只能暂时住在岳父家,在清贫中蔡一清执着地守望着理想。
  一年,拥有千万资产的堂叔找到蔡一清:“干潜艇太危险,钱拿得又少,只要你肯转业到公司来,年薪随便开,条件随便提,如果你想继续深造,我送你去哈佛、剑桥都行。”
  蔡一清回绝了堂叔的好意:“知识有价、人才有价,这是市场经济的尺度;使命无价、奉献无价,这是我们军人的道德标准。”
  让官兵泣不成声的记事本
  “爱一个人,要给他一个困厄的成长环境;恨一个人,要给他一个顺利的成长环境。”在《资治通鉴》中,蔡一清总结出了爱与恨的辩证法。
  蔡一清的训练方式以“残酷”闻名。一次,6名新学员分配到315艇任实习副部门长。没等喘口气,蔡一清就对他们进行封闭式值更训练,要求他们吃住全在艇上,并组织专业骨干轮流给他们带更。期间,一名学员的新婚妻子来队探亲,他想晚上回去陪,蔡一清一听就黑了脸:“不通过独立值更考核,晚上不准离艇!”
  在蔡一清这种不近“人情”的管理下,3个月后,6名学员在支队第一批实现独立值更,第一批完成出海训练计划,第一批提出考核申请。
  在支队,官兵们都知道,想混日子,别到315艇;想成才,一定要到315艇。315艇,在蔡一清的管理下,成为最严酷的“磨刀石”。
  在支队,官兵早上按规定要跑300米,315艇官兵必须跑5000米;游泳训练一般要游1000米,315艇官兵必须游2000米;值更人员独操考核为60分及格,315艇必须80分及格……
  莫道军规冷如铁,热血男儿亦有情。
  蔡一清牺牲后,官兵们在他的遗物中发现一个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地记满了全艇战士的生日、籍贯、爱好、性格、岗位培训计划与发展方向,甚至连有的官兵父母的身体状况、妻子的预产期也详细地记在本子上。
  看到笔记本,官兵们泣不成声。
  “和平使命-2005”中俄联合军演前夕,士官张会祥突然接到家里受灾的电话。第二天,蔡一清找到张会祥说:“回家看看,解决困难。”
  “蔡艇长从抽屉里拿出2万元现金硬塞到我手上说,‘家里受灾要用钱的地方多,钱不多,你先寄回去救救急’。”张会祥回忆说。
  在一次训练中,士官宋卫发现降低用舵频率的办法。蔡一清鼓励宋卫从提高潜艇战斗力和生存能力的角度进行研究。几个月后,宋卫的“隐蔽操舵法”日趋成熟,在潜艇降噪上取得重要进展。他撰写的论文也在《潜艇学术研究》上发表,并因此获得全军优秀士官人才奖一等奖。
  “我只是提供了一些试验数据,论文是蔡艇长利用休息时间,一个字一个字地指导着我写出来的。”宋卫边说边抹眼泪。
  “我尽忠,你尽孝”
  百姓可以享受和平,军人必须枕戈待旦。从军16年,蔡一清没有修过一个完整的假期,有11个春节是在部队和官兵们一起度过的。
  妻子万颖说:“蔡一清是把艇放在心上,把心放在艇上。”
  万颖十分羡慕别人两口子总能在一起,而自己和丈夫在一起的时间总是很少。她不止一次向蔡一清抱怨,但每一次蔡一清总说:“比比那些两地分居的战友,咱们已经够幸福的了。”
  一次,蔡一清主动提出陪万颖逛逛街,这让万颖十分高兴。他们手拉着手在海边边走边聊,不知不觉来到修理厂门口。蔡一清惦记着正在修理的潜艇,就让妻子在门口等一会,自己要到艇上看一下,结果一去就是两个多小时,把万颖一个人晾在门口。
  “为什么我们总是不能在一起?你整天都在忙什么?”万颖伤心地质问蔡一清。她不明白,潜艇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魔力,使丈夫如此着迷。
  虽然蔡一清是艇长,但为了保密,他从不利用职权安排妻子和家人参观潜艇。万颖只在电视上见过潜艇,忍不住好奇,她就到海军博物馆参观了一下陈列的潜艇。当看到中国潜艇部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光辉历程时,她深深理解了丈夫。
  在万颖心中,蔡一清是一个好丈夫。一天深夜,万颖突然阑尾炎发作,蔡一清从7楼把她背下来,深夜打不着车,他就一直背着她赶到2公里外的医院。打吊瓶时,细心的蔡一清还找来空瓶,灌上热水把输液管裹住,说这样能减轻输液的胀痛……
  2006年,蔡一清在北京开会,正赶上他们结婚纪念日,他给万颖发去短信:“亲爱的,虽然不能陪你,但我永远爱你!”从北京回来,他还给妻子买了一套衣服。如今,这套衣服成为万颖永远的珍藏。
  在父母心中,蔡一清是个孝顺的好儿子。只要一回家,他总是扎起围裙,到厨房给老人做可口的饭菜。他总是说,好不容易回来一趟,让老人好好休息休息。平时蔡一清十分节俭,可是他却舍得花几千元钱给老人买按摩器。
  万颖说:“我妈妈身体一直不好,每次生病时,他照顾得比我还要心细。”
  儿子是蔡一清的心头肉,也是他的希望。蔡一清给孩子制订了一套培养计划,还坚持给儿子写成长日记。只要有空,他就亲自教孩子学英语、练心算。儿子两岁时,他就在一些家具和电器上贴上字词,用这种形象的方法教孩子识字。蔡一清带孩子去得最多的地方是书店,每次回来都给孩子买些儿童读物。孩子4岁时就能把报纸从头到尾读出来,还能唱10多首歌曲,这些歌全是清一色的军营歌曲,现在孩子还经常在家里哼唱《咱当兵的人》。
  遗体告别那天,万颖强忍着悲痛,紧紧地搂着只有4岁的儿子,让儿子告诉已经不能再疼爱他的爸爸说:“爸爸,你太累了,你休息吧,我听话。”可不太懂事的儿子紧跟着又说:“爸爸,你别光睡觉,起来啊,我会听话的。”
  儿子最喜欢画潜艇。在他的画上,每一艘潜艇的舷号都是315。儿子和蔡一清的感情太深了,和蔡一清相处的每一个细节都记得。一到周末,只要听见有人上楼的脚步声,儿子就跑去开门,可每次都很失望。儿子问:“爸爸怎么不回来和我玩?”万颖只能告诉他爸爸到国外学习去了,要很久很久才能回来。儿子满脸稚气地问:“爸爸学习这么忙,为什么不打电话回来?爸爸是不是不喜欢我了?”每当孩子问到这里,万颖心如刀绞。
  在蔡一清的遗物中,有一本被翻得卷了边的相册,里面按照时间顺序整齐地排放着家人的照片。官兵们告诉万颖,这本相册艇长总是随身携带,在出海时,艇长一有空就会拿出来一遍遍地看。
  铮铮铁骨,似水柔情!在梦里,万颖看见蔡一清来到床边,柔声地对她说:“我尽忠,你尽孝,这个家就拜托你了!”
  责编:李贤
发表于 2011-7-23 23:34:25 | 显示全部楼层
1# 海风
蔡一清艇长.jpg
蔡一清艇长1.jpg
蔡一清艇长2.jpg
蔡一清艇长4.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西沪港战友之家 ( 沪ICP备09012567号-3 )

GMT+8, 2025-11-5 17:01 , Processed in 0.42297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