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沪港战友之家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5090|回复: 10

西沪港潜艇部队的军魂--王继英中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7-6 21:03: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吕明朋 于 2012-7-11 19:45 编辑

                            西沪港潜艇部队的军魂—王继英中将
                                                                         吕明朋  毕拥军
                                       
                                      艰苦的环境出干部   
      113潜艇是在69年9月林彪一号通令疏散到海上后,年底因整休需要靠上西沪港码头,也是西沪港建港后靠上的第一条潜艇。113潜艇是45年的苏联产品,把新中国最老最旧但不破的潜艇当试验品,靠在五号码头上,也是无奈之举。记得113艇刚靠好码头,我打开一舱升降口走在甲板上(我当时是舰务五战一 ),看到码头上密密麻麻的站了很多人,原来是323部队工程兵和很多民工在围观,他们是第一次看到潜艇,眼光里充满了好奇,同时也为自己能建造潜艇基地而感到光荣和自豪。在以后的一段时间里,码头上每天像过节一样,他们来码头上看潜艇的时候,有的民工趁码头更一个不注意,竟溜到了潜艇上甲板,准备下潜艇看看,搞的码头更很紧张,赶紧请他们离开,有的老百姓还就是不走,无奈只好码头更双岗。后来323部队管保卫的按照秦汉荣艇长提的意见,作出规定:只能在引桥上看,不能下引桥,更不能到浮码头上来,如不听劝阻,码头更有权使用其他手段,这个规定在以后军地营房混杂的数年里一直保持下来。那时候还没有成立基地,更谈不上管理人员,码头上连岗亭都没有。
      1972年12月26日支队成立后,条件相当艰苦,到西沪港基地的基本上都是老潜艇,最老的113、114潜艇首当其中,还有03艇,当时基地最缺的就是淡水和电,大清早忙的第一件事就是找水洗脸刷牙,西沪港的早上,往山上望去,可以看到很多水兵拿着黄色的脸盆,找那小溪的水洗个脸刷个牙,那也成了西沪港早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只不过有点苦涩。晚上6点以后才能有电,还不能保证天天有,点蜡烛是经常的。没电的时候,战友们就借着谈心活动,拿个小马扎坐在黑风口,聊天聊地聊家常,对着月亮数星星,拿个橘子猜是双瓣还是单瓣,然后剥开来对数,谁输了就是一支五一牌的香烟。那个时候的文化生活基本上是空白,除了一周或是两周一场在篮球场看电影以外,就是打篮球,晚饭后抢球场是规定动作,想打篮球,球场少,各艇为了打篮球也闹出不少矛盾,很多潜艇就在宿舍附近,自己动手在半山腰上开山放炮建球场,潜艇与潜艇之间还互相交流怎样开山放炮比较安全,搞得象工程兵似的。洗澡也是不容易,在黑风口山下有口井,我们就在井的周围围个芦席圈个地洗澡,边洗边竖着耳朵听动静,有那汽车的响声过来了,耳尖的同志马上就喊“趴下”,等汽车过去了再起来继续洗,要是不趴下,那汽车上的男男女女就看到裸体潜艇兵了,如果地方上的汽车过来看到,也容易造成军民关系的紧张,当地老百姓的观念还是比较封建的。那时工兵营有个小伙子打了一手好篮球,113潜艇的武林海,刘国明、王清雨、吴建忠、王国正、林梓钊、朱正华、厉德鸿等组成的篮球队老是吃这个个子不高的工兵小伙子的亏。看球期间不时还有放炮的声音。潜艇换机油加柴油,蓄电池放电加蒸馏水都要回大榭岛。物资也极度匮乏,什么都要票,香烟要烟票,肥皂要肥皂票,汗衫要汗衫票,粮票、油票、鸡票、鸭票、白酒票,连2分钱一盒的火柴都要火柴票。后来成立了军人俱乐部和小卖部、银行等,第一任军人俱乐部主任韩乃华是上海人,待人和善,很尽职,经常组织支队搞文艺演出,宣传科或是俱乐部发个汇演通知,各艇就忙着排个小节目,凑在节假日进行文艺汇演,韩主任吹得一手好笛子,他自己也经常上台表演笛子独奏。有时支队组织各艇黑板报比赛,歌咏比赛,赛诗会,开运动会,拔河比赛,组织各艇炊事员才艺交流互相学习,这在当时的西沪港文娱生活十分缺乏的时候,对部队的娱乐生活还是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在支队创建初期环境特别恶劣的情况下,我们42支队的首任支队长王继英,和其他支队首长一起,领导全支队干战迎着困难上,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当时的淡水奇缺,是支队领导最头痛的事,艇上回来一身油污,却无法擦洗清洁,为此支队党委经过研究,决定在黑风口山上自建水塔。各条艇抽一部分干战,轮流到水塔工地施工。王支队长和其他支队领导、各科室机关领导也和大家一样,每天参加水塔建设,背起几十斤的方石头,爬山艰难的送到山顶水塔工地。经过大家的努力,水塔建成后,初步缓解了支队的用水荒,但还是没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支队的基地装备也很差,战友们形象的比喻:吃水基本靠沟(喝山上流下来的山水),用电基本靠油(发电机发电),通讯基本靠吼(山上山下一呼一应),交通基本靠走(支队当时只有两辆破北京吉普车保证战备训练)。王继英支队长和其他支队领导大多数都是步行翻山越岭,到码头各艇了解部队思想和训练情况。我记得很清楚,我们113艇宿舍在黑风口最高处,我们经常看到支队领导带着其他科室的领导经过黑风口到各码头检查战备训练,有时候码头回来经过黑风口走累了,就到我们艇上休息一会,坐在走廊里和艇领导或是战士聊聊,秦汉荣艇长会杀个西瓜给支队长及其它机关领导解解暑,王支队长坐在走廊里拍着大腿会很自足的说:“这走廊的小风吹的真解乏”,然后再下山回司令部。记得有一年下大雪,厚厚的大雪覆盖大山,几天下来连山上的獐子都饿的跑到黑风口下面的食堂里偷菜吃,我在窗口前看到王支队长带领几位机关干部,冒着大雪艰难的到几公里外的码头上检查工作,等回来再经过黑风口,已经是浑身一片白,大口喘出来的气都是白的,王支队长却还是边走边指划着说点什么,让我看了很感动。当时全支队就两部破北京吉普车,维持支队的战备训练和战斗值班,如果有一部吉普抛锚不能用或是去了舰队,支队领导到码头给潜艇出海送行,就要徒步走或是骑自行车,因为另一部吉普要送机要参谋单独上艇,在这样恶劣环境里,支队领导带领全支队干战在很短的时间里,使部分潜艇完成了全训,很快就担任起战备值班任务,进入到战斗序列,为祖国站岗放哨。
      记的我82年因家事去北京,见到当时海军干部部的部长毕重远(领导国民党重庆号巡洋舰起义的唯一的一名共产党员,关键组织者),他是我的长辈的挚友,知道我在西沪港42支队,便聊起了西沪港潜艇支队的情况,我把西沪港缺水少电交通闭塞的艰苦生活简单介绍了一下,他当时感慨的说:“艰苦的环境出干部,海军的干部都是在艰苦的环境里锻炼出来的,你们的王支队长能在那样的环境下,完成各项战斗指挥任务是非常不容易的。海军明确规定,选拔干部就是要从条件艰苦的部队领导里挑选”。在王支队长的西沪港精神引领下,西沪港大胆提拔年轻干部并涌现了一大批优秀干部,当时25岁左右的艇长、机电长屡见不鲜,经过历年磨练,先后出现了24名军级以上的干部,包括海军副司令(徐洪猛、顾文根)和曾经的三个舰队的舰队司令(北海舰队王继英司令;东海舰队刘际潘司令、徐洪猛司令;南海舰队顾文根司令),这在其他支队是绝无仅有的,这不能不佩服我们的首任支队长在潜艇支队创建时所下的功夫和为后人带来的精神财富。即使回到地方的战友,也秉承“西沪精神”,吃苦耐劳,虚心学习,谦虚谨慎,力争上游,成了地方的企业精英,其中也包括我所认识的黄河、武林海、王治民、徐潜、徐锦庚、楼乃信、卢建翔、宋元家等,不认识听说的就更多了。        

                                                                  
                                                                                 
                                      满腔的关爱出好兵
       王支队长是一位非常有管理技巧的领导,他是以铁腕加温情来治理部队,严格纪律又很有人情味。对待下属能拉就拉一把,能帮就帮一下,想进步的就推一程,有困难想回家的就送一路。他对全支队的干部几乎都叫得上名字,上艇检查工作,看到不满意的,也不教训人,把艇领导叫到二仓,提出整改意见,一点都不难为人。而对自己却要求很严,起着模范带头作用,我随王支队长远航的时候,舱室闷热,温度经常是40多度,按部队条令规定是要穿背心,但因为舱室太热,穿着几天不洗的亚麻背心容易得皮肤病,我们都穿着亚麻大裤衩子,赤着膊,而王支队长和刘副参谋长和肖主任等支队领导却都是穿着亚麻背心不打赤膊,对我们不穿背心也不作要求。充分体现特殊情况下对干战的关心,灵活的运用了部队纪律在特殊场合下的应变。
      其它爱兵感人的故事也很多,其中就有当时还是新兵,现在是跨国大企业的美钻公司总经理黄河遇到的一件事,这件事让他耿耿于怀几十年,至今每每提及仍然深有感触,并因此影响到他以后的人生。在黄河还是新兵的那一年的夏天,他和另一位战士拉了一三轮车的食品罐头送到艇上,当他们费力的把三轮车推上山高坡陡的黑风口后,已经出了一身汗,要下坡了,就坐在三轮车上一路滑下黑风口,正当他享受着速度的刺激和凉爽的风时,三轮车经不住那样的速度和重量,在拐弯处前轮一歪就翻车了,黄河飞出去好几米远,重重的摔在了地上,顿时他半个身子血淋淋的,罐头也撒得满地都是。此时正好王支队长和一位科长路过,见此情景那个科长就大吼起来“你是那个艇的,怎么这么骑车,还要不要命了,看把罐头摔得满地都是,你是怎么搞得怎么搞得么。”把黄河吓得不知如何是好,特别是看到王支队长,更不知道该怎么办,胳膊上的血和着泥沙往下流,黄河忍着浑身的痛,呆呆地站立着,准备挨支队长的训。但是王支队长的举动却让他很吃惊,王支队长赶紧跑过来,帮他拍掉身上的灰,指着他的伤口,很心痛的说:“黄河,摔坏了没有,以后要当心,这个坡太陡,以后下坡要推不要骑了,你看多危险,差点没出大事,赶紧到卫生所去看看包扎一下伤口”。这件事虽然已经过去几十年了,但是王支队长处理这件事的方法,有两点让黄河很感动:1、王支队长竟能叫出我这个当兵不到一年的新兵蛋子的名字,让我感到很惊奇。2、王支队长对我翻车的事,没有批评我反而安慰我,关心我,让我很感动。他深情地说,通过这事对我今后的人生和成长起了很大的作用,并不断督促我今后的工作:不论做什么工作,怎样做好人是第一位的。其实一个人能记住的事不多,能终身记住的事就更少了,能终身记住并以此事经常督促自己的事更是微乎其微。我现在有了自己的公司,但还是时常拿这件事来提醒自己,这就是对公司的管理宏观上要铁腕要遵守秩序严明纪律,微观上要温情,要有人情味。王支队长就是这样一位很懂管理艺术的领导,在管理上按规章制度严格执行,但是对待具体的人或事是很有人情味的,谁也没见过他横目伺人,怒脸相待,给人的感觉就是很温厚亲切。事过几十年,我们这些老战友们聊天说到王支队长,对他的为人没有不敬佩的。

  
                                                            
                                      刻苦的训练锻利剑
      王继英支队长在管理部队的方法上独有一套,在指挥部队作战训练上也是冲锋在前,临危不乱,沉着指挥,化险为夷。记得我有幸随王支队长一起远航,在遇到敌情时,王支队长的沉着果断的指挥,冷静科学的分析,成功化解了敌舰对我艇的围追堵截,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记得在##年##月3日,我艇要突破岛链,王支队长在全艇动员会上说,这是我们远航三大关的第一关,一定要隐蔽前进,安全通过,不被发现,以免造成外交上的被动。王支队长沉着指挥我们远航艇在早晨三点开始突破岛链,全艇注意力高度集中,各部门协作配合,工作深度潜航到中午12点左右便安全突破岛链,顺利完成了远航第一关的任务,大家都松了口气,以为后面可以轻松一点了,傍晚进入水下二级部署后,舰员们赶紧休息,晚上开始内燃机水下航行充电。想不到更大的考验却在后面。晚上7点,由于16号台风在太平洋形成,水面上波浪滔天,风大浪急,潜艇水下内燃机航行深度难以保持,一会被涌浪推出海面,一会又被涌浪打到水下20多米的深度,整个太平洋潜艇就像一片叶子,被大海涌浪打的摇晃飘忽,我从未见过这么大的风浪,内燃机水下航行被迫中止,只能浮起在水面上边航行边充电,由于突破岛链用电较多,电量严重不足,又要抢时间,只能进行加速充电。浮起后由刘副参谋长等几位艇领导和舵信班的同志上舰桥瞭望指挥航行,王支队长在三仓坐镇指挥。浮起后的潜艇,在海面上有时候摇摆的舰桥都快贴近水面了,单边左右摇摆近50度,似乎手一撩都可以碰到海水。舵信的王治民浑身湿透的从舰桥下来了,说是拿几件雨衣挡挡风,为了安全起见,再带根劈缆绳上去,舰桥上的人员要用劈缆绳捆在舰桥上,以免掉入海中。并进行了临时分工,一位艇长观察涌浪,另一位艇长负责航行观察,当侧面涌浪压过来时,观察涌浪的艇长就大喊一声“趴下”,大家赶紧低下身子,涌浪就像山一样扑上舰桥,像铅块一样的从他们背上压过去,涌浪过去后,再继续观察航行。巨大的涌浪不断的从三舱升降口像一个大水柱子打进指挥舱,严重影响机械安全运行,不得已王支队长命令关闭三仓升降口航行,五舱六舱全部双岗位值班。王支队长在三舱负责总指挥,到晚上9点钟时,我和机电业务长赵雪雄正好在五指一值班,突然雷达室业务长报告说我舰左前方发现军舰,疑似某国驱逐舰,王支队长马上通知舰桥注意观察,不一会舰桥也报告已看到有一黑色军舰在左前方,像是某国驱逐舰,此时雷达室又报告说,从驱逐舰上腾空飞起一个亮点,方位变化急剧,疑似反潜直升飞机,舰桥亦报告“发现了一架反潜直升飞机,已飞临我上空,并由我舰尾向舰首飞去,高度只有十几米”,“到了舰首又返回来,在我上空盘旋”,舰桥不断将情况报告王支队长,王支队长沉着的说:“我们是在公海上航行,他们对我们情况不明不敢动”。但直升机仍在舰桥上十几米处盘旋,突然直升机拉升高度并投下了照明弹,霎时把我艇周围照的雪亮,王支队长听到敌机投放照明弹报告后上舰桥看了看,马上下来叫拉战斗警报,不到半分钟又拉速潜警报,听到刘副参谋长口令“三仓升降口已关闭”,马上命令打开速潜柜,艇急速下潜到40米处。此时在潜艇上方突然响起了炸雷般的爆炸声,过一会又一声爆炸声,在我艇上部不断炸响,深度表指针为之颤抖,王支队长问声纳室是什么声音,来自舰队的声纳业务长可能太紧张,拖着江苏口音大声报告:“报告首长,是深水炸弹”,凭着王支队长的经验,不像是深水炸弹,便再追问说:“不象深水炸弹,再听听”,业务长缓过神来,说是像某国最近装备部队的新式武器,叫声纳浮标炸弹,这种武器反潜飞机投放在海面后,潜艇在声纳浮标炸弹下面经过时,所产生的骚音会引爆声纳浮标炸弹,除了有猛烈的爆炸响声以外,还会亮起闪烁的灯光亮点,并发出电波,只要两个以上的声纳浮标炸弹炸响,就知道潜艇的航向轨迹。为了稳定住大家的情绪,王支队长在大家都很紧张的情况下开起了玩笑,他向声纳业务长说:“我们国家还没有吧,那我们干脆就浮起来,上去捞它一个下来,回去研究研究,看看到底是什么玩意(并做了个挖地雷的手势)”,声纳业务长听了忙不迭的摆着手说:“不行,不行,这种武器有自爆装置,你一靠近声纳浮标炸弹,飞机上马上就人工引爆它了,到时候还要炸伤我们的艇和人,千万不能去捞”,王支队长笑了,大家也笑了,紧张情绪也开始缓解了。但是在规避中我艇一用主电机,敌舰的磁探仪马上就打到艇上来,敌舰的声纳武器还是比较有效的。
      我艇在大洋与对方的军舰、直升机开始了惊心动魄的周旋,王支队长不断下达口令:“深度八十米!”“经航微速航行”“改变航向45度”------,我艇一会经航机快速的前进,一会停机,尽量避免引爆声纳浮标炸弹。在指挥员的口令下不断变速和改变深度与航向,并利用了海水液体断层,逐渐甩开敌舰,正在全艇忙着躲避的关键时刻,此时又听到损管警报-----,以后又是左机离合器出了毛病,但都解决了。情况稳定后,随艇远航的政治部肖德基主任和政委葛茂玺来到各仓,看到大家都很镇静,嘱咐大家严格纪律,准确操作,不发生误动作,不随便启动或是停止电动机,因为使用电喇叭容易暴露舰位,所以就一个舱室一个舱室的来做政治动员。此时飞机一直紧跟(应该承认,他们的反潜武器是有效的)敌舰也用探测声纳不断寻找。
     (对待这次对方的挑衅,王司令将其定性为:这是无视国际法,公然违反公海航行自由的挑衅行为。以下摘自王司令的“我的自述”:显然,这是对我进行反侦察,必须迅速摆脱,以避免暴露我艇国籍和意图。根据双方运动态势,我指挥271艇不断改变航向积极规避,3个半小时过去了,仍然未能摆脱对方的纠缠,此时我艇电能消耗很大,对方航速高,再纠缠下去,对我极为不利,必须迅速摆脱对方驱逐舰的跟踪。怎么摆脱?思考良久,中央舱的几位指挥员都陷入了深思,默默不语,我试探性的问声纳业务长张德书:“能不能利用声纳做些文章?”
      “根据测量,在这个海域深度65米左右,有一个海水跃层。”张德书一边画图一边解释说:“潜艇在海水跃层以下航行,对方驱逐舰声纳对潜艇的测听效果将大大降低。我建议,我艇下潜到80米深度进行规避”我的提问打开了张德书的思路。
    潜艇利用海水跃层,实施隐蔽攻击,是潜艇战术教科书上讲过的范例。我觉得此计可行,事不宜迟,直接下达口令:“潜到深度80米”。
271艇迅速下潜,做战术机动,终于借助海水跃层的掩护,摆脱了对方的跟踪。这场近似实战的水下较量,双方斗智斗勇,相持11个小时,终以我方胜利而告终。)
      这场近似白刃的格斗,经过猫抓老鼠似的十一个小时,此时敌机敌舰已彻底失去目标,叫271艇玩的没了脾气,被王支队长高超的指挥巧妙地甩开,到上午11点声纳业务长突然大声报告:“敌舰突然加速离我远去”,王支队长马上命令浮至潜望深度,升起潜望镜一看,敌舰跑的只有一个小黑点子,王支队长揉了揉充满血丝的眼睛,笑着说:“敌舰找不到我舰后,怕我们发射鱼雷给他一家伙,才加速逃离了,换更休息,注意节电”,随后下达了一连串的命令:全艇进入水下二级战斗部署,休更人员赶紧休息保持体力;电量严重不足要节约用电,关闭不需要的电气设备,电炉烧饭尽量简单,晚上内燃机水下航行时开饭;对可疑机械设备进行全面复查排除疑点;各班注意抽时间总结今天的战斗情况------。至此,紧张战斗告一段落。
      在王支队长高超的指挥和全艇干战的努力下,我艇圆满顺利的完成了以单艇侦察第二岛链远航任务,首创了当时海军潜艇跑的最远的航线,开创了人民海军巡视西太平洋新纪录,安全返回西沪港,并得到中央军委集体二等功嘉奖。这也是我和王支队长在一起时间最长,接触最多的一段时间,和王支队长在一起,除了感到他的威严外,还感到温暖、亲情和安全感。这条远航艇后来竟出来了顾文根、徐洪猛两位海军副司令,王继英、刘际潘、顾文根和徐洪猛都先后担任东海舰队、南海舰队、北海舰队的司令,这也是海军那一条舰艇都没有的,充分说明王支队长的眼光和用人之道,而且是青出于蓝胜于蓝。

                                   历年的努力铸辉煌
      2012年12月26日是西沪港潜艇基地成立40周年的大喜日子。我们西沪港的老兵依然忘不了自己的老首长,忘不了西沪港潜艇支队首任支队长王继英司令(后任济南军区副司令兼北海舰队司令)。是王继英支队长的英明指挥和卓越管理,以及后几任的支队领导艰苦努力,把西沪港这个原来的不毛之地,逐渐建设成花园式的军港,原来的三角地农田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漂亮的田径场、足球场和篮球场。泥沙马路不见了,平坦的柏油马路条条通码头。潜艇舰员告别了以前闷热潮湿的宿舍,用起了空调。原来西沪港潮湿的天气让洗过的衣服几天都干不了,现在有了晒衣房。就连在艇上值更都告别了嘈杂的鼓风机,用起了半导体冷热空调。最养眼的就是停泊在码头上的新型潜艇,威武的雄姿就像装上翅膀的潜虬,随时等待祖国发出的命令,歼灭一切敢于来犯之敌,码头上有原军委副主席刘华清的题词。营区的变化很大,但是水兵生活的节奏没有变,早起锻炼,上艇保养,军政学习,上山打扑克,下海抓跳鱼,球场拼抢急,聚餐“嗷嗷”叫。部队生活的改善和文化娱乐的丰富多彩,让我们的老领导,以及我们这些第一批来到西沪港的潜艇老战友看了感到羡慕不已。我们更感到老首长王继英在这片土地上洒下的辛勤汗水,如今已修成正果。没有老首长的辛勤努力打下的基础,哪里有今天这么蓬勃发展,欣欣向荣的潜艇军港。当我们看到英俊潇洒豪气的第九任支队长胡武波年轻又充满朝气的身影后,更是对西沪港的明天充满希望。从首任支队长王继英到现任支队长胡武波,还有曾经的七任支队长为这支潜艇部队所呕心沥血,付出的巨大努力。
      对于西沪港的巨大变化,西沪港战友发自肺腑的说:如果您也赞同“亮剑”所说的部队精神的由来,那就是一支部队的战斗风格和军事素质,是由首任军事首长的性格和气质所决定的,一名军人的脊梁,不是骨头而是精神,一支军队的脊梁,不是武器而是军魂 ,首任支队长王继英和其他支队首长给西沪港潜艇部队注入的是听党指挥,服从命令,敢打必胜的灵魂!同时西沪港潜艇部队还有担当保卫祖国成为水下尖刀,与其他部队有所区别的特殊功能。岁月会流失.人员在更迭,但军魂永存.西沪精神永在!西沪港这个将源兵魂之地能出几十位将军,数百位企业家就不足为奇了。这是我们的心声,其含义很深很远,永远难忘。让我们永远牢记西沪港精神,并在以后的岁月里,不管是在部队的,还是回到地方的战友,都会永远的发扬光大。

西沪港的精神就是:
      一、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
      二、勇于拼搏的上进精神
      三、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四、互相关爱的团结精神
我们西沪港潜艇支队永远的军魂----王继英中将。
庆祝西沪港潜艇42支队成立40周年
                        
   
西沪港战友宋元家曾经提到过的十二怪,蛮有意思的,特引用:
                                西沪港十二怪
今天诌出西沪港十二怪,如谁能配上漫画就是一本2010年挂历,说不定能畅销,如有兴趣再配上曲子,说不准还能唱响呢.
第一怪 茅房朝着马路开,解决内急动作快;
第二怪 厕所里面谈恋爱,男女邂逅莫见怪;
第三怪 蟹腿伸出十厘外,好似大刀砍过来;
第四怪 黑鲎生来钢盔带,生烹油炸高档菜;
第五怪 三个蚊子炒盘菜,母比公的还厉害;
第六怪 夏季“小咬”很厉害,勿露手脚和脑袋;
第七怪 “无缝钢管”是主菜,半生不熟肚中塞;
第八怪 小娘婢是老太太,千万不要把她爱;
第九怪 黑风口外风潮来,年年岁岁要防台;
第十怪 兵营建在五里外,长途跋涉七十年代;
第十一怪 小船比潜艇跑得快,闹得艇长很无奈;
第十二怪 大洋深处显风采,走出将军一个排。

2012.7.1吕明朋摄:王继英司令董月华伉俪八十大寿 (373)_conew2.jpg
2012.7.1吕明朋摄:王继英司令董月华伉俪八十大寿 (362)_conew2.jpg
2012.7.1吕明朋摄:王继英司令董月华伉俪八十大寿 (357)_conew2.jpg
2012.7.1吕明朋摄:王继英司令董月华伉俪八十大寿 (353)_conew2.jpg
2012.7.1吕明朋摄:王继英司令董月华伉俪八十大寿 (7)_conew3.jpg
2012.7.1吕明朋摄:王继英司令董月华伉俪八十大寿 (8)_conew2.jpg
2012.7.1吕明朋摄:王继英司令董月华伉俪八十大寿 (6)_conew2.jpg
2012.7.1吕明朋摄:王继英司令董月华伉俪八十大寿 (17)_conew2.jpg
2012.7.1吕明朋摄:王继英司令董月华伉俪八十大寿 (231)_conew2.jpg
2012.7.1吕明朋摄:王继英司令董月华伉俪八十大寿 (326)_conew3.jpg
2012.7.1吕明朋摄:王继英司令董月华伉俪八十大寿 (331)_conew2.jpg
2012.7.1吕明朋摄:王继英司令董月华伉俪八十大寿 (338)_conew2.jpg
2012.7.1吕明朋摄:王继英司令董月华伉俪八十大寿 (286)_conew2.jpg
2012.7.1吕明朋摄:王继英司令董月华伉俪八十大寿 (289)_conew2.jpg
2012.7.1吕明朋摄:王继英司令董月华伉俪八十大寿 (290)_conew2.jpg
2012.7.1吕明朋摄:王继英司令董月华伉俪八十大寿 (292)_conew2.jpg
2012.7.1吕明朋摄:王继英司令董月华伉俪八十大寿 (2)_conew1.jpg
2012.7.1吕明朋摄:王继英司令董月华伉俪八十大寿 (3)_conew2.jpg
2012.7.1吕明朋摄:王继英司令董月华伉俪八十大寿 (9)_conew1.jpg
2012.7.1吕明朋摄:王继英司令董月华伉俪八十大寿 (10)_conew1.jpg
2012.7.1吕明朋摄:王继英司令董月华伉俪八十大寿 (13)_conew2.jpg
2012.7.1吕明朋摄:王继英司令董月华伉俪八十大寿 (22)_conew1.jpg
2012.7.1吕明朋摄:王继英司令董月华伉俪八十大寿 (304)_conew2.jpg
2012.7.1吕明朋摄:王继英司令董月华伉俪八十大寿 (26)_conew2.jpg
2012.7.1吕明朋摄:王继英司令董月华伉俪八十大寿 (301)_conew2.jpg
2012.7.1吕明朋摄:王继英司令董月华伉俪八十大寿 (302)_conew2.jpg
2012.7.1吕明朋摄:王继英司令董月华伉俪八十大寿 (303)_conew2.jpg
2012.7.1吕明朋摄:王继英司令董月华伉俪八十大寿 (314)_conew2.jpg
2012.7.1吕明朋摄:王继英司令董月华伉俪八十大寿 (316)_conew2.jpg
2012.7.1吕明朋摄:王继英司令董月华伉俪八十大寿 (337)_conew2.jpg
2012.7.1吕明朋摄:王继英司令董月华伉俪八十大寿 (6)_conew2.jpg
2012.7.1吕明朋摄:王继英司令董月华伉俪八十大寿 (185)_conew2.jpg
2012.7.1吕明朋摄:王继英司令董月华伉俪八十大寿 (187)_conew2.jpg
2012.7.1吕明朋摄:王继英司令董月华伉俪八十大寿 (189)_conew2.jpg
2012.7.1吕明朋摄:王继英司令董月华伉俪八十大寿 (190)_conew2.jpg
2012.7.1吕明朋摄:王继英司令董月华伉俪八十大寿 (203)_conew2.jpg
2012.7.1吕明朋摄:王继英司令董月华伉俪八十大寿 (205)_conew2.jpg
2012.7.1吕明朋摄:王继英司令董月华伉俪八十大寿 (195)_conew2.jpg
2012.7.1吕明朋摄:王继英司令董月华伉俪八十大寿 (202)_conew2.jpg
2012.7.1吕明朋摄:王继英司令董月华伉俪八十大寿 (198)_conew2.jpg
2012.7.1吕明朋摄:王继英司令董月华伉俪八十大寿 (199)_conew2.jpg
2012.7.1吕明朋摄:王继英司令董月华伉俪八十大寿 (200)_conew2.jpg
2012.7.1吕明朋摄:王继英司令董月华伉俪八十大寿 (210)_conew2.jpg
2012.7.1吕明朋摄:王继英司令董月华伉俪八十大寿 (224)_conew2.jpg
2012.7.1吕明朋摄:王继英司令董月华伉俪八十大寿 (249)_conew2.jpg
2012.7.1吕明朋摄:王继英司令董月华伉俪八十大寿 (260)_conew2.jpg
2012.7.1吕明朋摄:王继英司令董月华伉俪八十大寿 (272)_conew2.jpg
2012.7.1吕明朋摄:王继英司令董月华伉俪八十大寿 (279)_conew2.jpg
发表于 2012-7-7 09:02: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海之耘 于 2012-7-7 09:10 编辑

我因去韩国考察,未能参加王司令和夫人的八十大寿,深感遗憾。
老班长的文章写得真好,读后我两眼湿润了。特别是看到一张张图片,我仿佛置于其中,融入快乐。我们西沪港人真的不容易,真的很光荣,而且不论职务高低、军龄长短、东南西北,都讲战友情,很能抱团,真是难能可贵啊。
祝在上海的诸位首长、战友好。
发表于 2012-7-7 11:15:38 | 显示全部楼层
写的真好,我看了很感动,青春岁月,美好的年代
发表于 2012-7-8 21:40:41 | 显示全部楼层
图文并茂

祝福王司令寿比南山福如东海
发表于 2012-7-9 10:32:44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明朋机电长,不但撰写了一篇感人肺腑的好文章,还抓拍了那么多精彩照片!
谢谢明朋!
                          刘善兴留言
发表于 2012-7-10 08:38: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明日天涯-卢建翔 于 2012-7-10 08:55 编辑

                              祝王司令夫妇健康长寿!
      因为工作忙,好久不来网站了,今天拜读了吕大哥的文章,写得真好,可谓有血有肉。
       我在西沪港的时候就认识吕大哥,因为,他是著名作家吕兴臣(现已故世)的儿子。小时候,我经常看《霓虹灯下的哨兵》电影,里面的情节至今清澈当初……,《霓虹灯下的哨兵》是影响几代人的好作品,当年,听说大作家的儿子就在西沪港,自然给我带来了崇高的敬仰。
       记得吕大哥的父亲吕兴臣是报道好八连的第一人,他这辈子最值得骄傲的业绩就是写《南京路上好八连》和编《霓虹灯下的哨兵》剧本。从吕大哥的军旅文采中,不难看出吕大哥较高的构思能力和扎实的文学修养。
      DNA固然对下一代又影响,吕大哥虽然有着父亲的基因和光环,但如果没有潜艇部队的军旅生涯,刻苦勤奋的工作经历,是绝对写不出这样的好文章的。看了大哥的文章,能给我们在西沪港工作过的同志以耳目一新的感受,并把大家又一次带进了激情岁月里。
  
发表于 2012-7-11 15:24:59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感人!好文章!
发表于 2012-7-12 15:50:38 | 显示全部楼层
写得真好,真实记录了那个岁月的故事。
发表于 2012-7-12 20:15:52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挚的祝福送给敬爱的老首长---寿比南山! 福如东海 !   也祝福胡伯昌政委  健康幸福  看到您的照片  好高兴!!!
发表于 2012-8-10 14:52:27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啊,我们都是从西湖港出来的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西沪港战友之家 ( 沪ICP备09012567号-3 )

GMT+8, 2025-11-4 14:31 , Processed in 0.28497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