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沪港战友之家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812|回复: 0

拜读吕明朋 毕拥军合作所写《军魂》 长篇文章的感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2-21 23:43: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拜读吕明朋  毕拥军合作所写的 军魂》长篇文章的感想。
明朋  毕拥军合作所写的 西沪港潜艇部队的军魂王继英中将》的长篇文章,鄙人多次断断续续看了多次,总的感受很深动,也多次萌发写点学习心得。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没有兑现,实感内疚。今天下决心陆续写,逐渐发表,以报两作者给我们提供学习王继英思想品德的素材,和追念战友共同建设我潜艇42支队艰苦、辛酸 历程。         
一、             吕明朋、毕拥军我们是同一潜艇的战友。
1954年冬,潜艇学校为了适应海军接潜艇的需要,提前结业一批品学兼优的学员,我们几十人被分配在舷号403号潜艇上,其番号为海军潜水艇独立大队新中国13号潜艇上,艇长王太元、政委于德礼。我们舵信专业的马富才、石学贵。汪昌元、耿功勋4人,分在水手长王学芳,班长XXX(均是旅顺学习队的山东人),后来,我艇几易舷号才变到113号潜艇,所以说,我们是同一艘潜艇的战友分外亲切。
二、             此文客观性、真实性感人。
1、拥政爱民的军民鱼水情。
113潜艇699月林彪一号通令疏散后,首此进驻西沪港,军民混居,军营中有农
民住,群众居住区内有军事设施和营房。工地工友,象山县的百姓怀着新奇,友善的思想感情,到码头观看潜艇。经常有群众在营区从事劳动生产,在营区自由行动,这足以证明人民群众拥护共产党,热爱解放军,把解放军官兵当成是自己的子弟兵,西沪港海军部队在支队统一领导下,各单位与驻地生产队挂钩帮扶,开展为民做好事的活动,每年都要组织官兵参加地方双抢双种,抢险救灾支援地方,支队长王继英、政委乔战平、王学政经常要求部队,以实际行动拥护政府,热爱群众,认真尽力帮助群众解决困难,这些话我们作战值班员,经常亲耳听到,这都充分说我西沪港部队与地方军民深厚的鱼水情。
     2、创业苦、创业难,自寻欢乐站住脚。
    进驻西沪港的先头部队113114等潜艇时,只能说有码头停靠潜艇,陆地基本上可以解决舰员膳宿问题。饮用淡水,日常照明均不能保障。潜艇基地不能为潜艇供电照明。基地无发电站,为潜艇蓄电池充电、无高压气站为潜艇充高压气,鱼雷、水雷检修所、机电检修、为潜艇供给淡水设施,暖气供给设施,为潜艇供给油料设施正在修建中,潜艇所须的备件、器材正在筹备中,军需供给关系正在疏通中。官兵的文化生活十分单调。可见,所进驻的潜艇人员生活之艰苦,创业之艰难。正如吕明朋  毕拥军合作所写的 西沪港潜艇部队的军魂王继英中将》一文所说:“当时基地最缺的就是淡水和电,大清早忙的第一件事就是找水洗脸刷牙,西沪港的早上,往山上望去,可以看到很多水兵拿着黄色的脸盆,找那小溪的水洗个脸刷个牙,那也成了西沪港早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只不过有点苦涩。晚上6点以后才能有电,还不能保证天天有,点蜡烛是经常的。没电的时候,战友们就借着谈心活动,拿个小马扎坐在黑风口,聊天聊地聊家常,对着月亮数星星,拿个橘子猜是双瓣还是单瓣,然后剥开来对数,谁输了就是一支五一牌的香烟。那个时候的文化生活基本上是空白,除了一周或是两周一场在篮球场看电影以外,就是打篮球,晚饭后抢球场是规定动作,想打篮球,球场少,各艇为了打篮球也闹出不少矛盾,很多潜艇就在宿舍附近,自己动手在半山腰上开山放炮建球场,潜艇与潜艇之间还互相交流怎样开山放炮比较安全,搞得象工程兵似的。洗澡也是不容易,在黑风口山下有口井,我们就在井的周围围个芦席圈个地洗澡,边洗边竖着耳朵听动静,有那汽车的响声过来了,耳尖的同志马上就喊趴下,等汽车过去了再起来继续洗,要是不趴下,那汽车上的男男女女就看到裸体潜艇兵了,如果地方上的汽车过来看到,也容易造成军民关系的紧张,当地老百姓的观念还是比较封建的”。 “王支队长和其他支队领导、各科室机关领导也和大家一样,每天参加水塔建设,背起几十斤的方石头,爬山艰难的送到山顶水塔工地。经过大家的努力,水塔建成后,初步缓解了支队的用水荒, ”,“ 支队的基地装备也很差,战友们形象的比喻:吃水基本靠沟(喝山上流下来的山水),用电基本靠油(发电机发电),通讯基本靠吼(山上山下一呼一应),交通基本靠走(支队当时只有两辆破北京吉普车保证战备训练)。”这些深动的事实,写出了开创支队潜艇兵革命的乐观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高尚情操,高尚品德,值得后人继承发扬。
  3、艰苦环境磨砺人,出干部。
     英勇善战,吃苦耐劳,是我党、我军战胜国内外敌人的传家宝。越是环境艰苦越是锻炼人,考验人。部队发展的共产党员多、共青团员多,这个部队就有生气,多斗志就旺盛,
战斗力就强,因而生长的干部最多,正如吕明朋  毕拥军文章所说:“在王支队长的西沪港精神引领下,西沪港大胆提拔年轻干部并涌现了一大批优秀干部,当时25岁左右的艇长、机电长屡见不鲜,经过历年磨练,先后出现了24名军级以上的干部,包括海军副司令(徐洪猛、顾文根)和曾经的三个舰队的舰队司令(北海舰队王继英司令;东海舰队刘际潘司令、徐洪猛司令;南海舰队顾文根司令),这在其他支队是绝无仅有的,这不能不佩服我们的首任支队长在潜艇支队创建时所下的功夫和为后人带来的精神财富。即使回到地方的战友,也秉承西沪精神,吃苦耐劳,虚心学习,谦虚谨慎,力争上游,成了地方的企业精英,其中也包括我所认识的黄河、武林海、王治民、徐潜、徐锦庚、楼乃信、卢建翔、宋元家等,不认识听说的就更多了。 可见,我42支队初建基础打的坚实牢固。常言说部队的基础打好了,新进入的新成员在老兵带领下,就会变成英勇善战,所向披靡勇士。在此,我既期盼后续支队领导集团保持、发扬我《西沪港精神》把部队建设好。
    后续发表。
                            石学贵 201322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西沪港战友之家 ( 沪ICP备09012567号-3 )

GMT+8, 2025-11-5 21:47 , Processed in 0.19759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