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令 1976年12月,中央军委正式批准人民海军252潜艇突破第一岛链首航西太平洋训练的计划。一个从黄水走向绿水,从绿水迈向蓝水的时代就要开始了,一个"八一"军旗在太平洋飘扬的时代就要到来了。  
出航!出航! 东海舰队某潜艇支队副支队长许志明接到中央军委批准远航训练的命令,非常兴奋。 早在1975年春天,许志明就率潜艇编队到近海和濒临岛链的海区进行过演练,初步掌握了这一带海域的地理、水文气象等资料,并多次申请远航训练。如今命令终于来了,252潜艇就要成为海军首航太平洋的第一个闯关穿岛链的先锋艇了,理想就要实现了。 潜艇跟水面舰艇不同,每次出海都面临生死问题。一旦发生重大事故,活着的没有几个。何况252潜艇是首次远航西太平洋呢﹖为了当好人民海军远航训练的开路先锋,为了执行好中央军委的命令,许志明带领支队制订了3套预案,进行了30多种紧急情况下预案的操练,从物质上、精神上、战备上作好了一切准备。 1976年12月25日,一阵急促的警铃响了,252艇像匹久困的"烈马",满怀远征的渴望,急速地驶向茫茫的大海。 天慢慢暗了下来,潜艇迎着风雨已经到了潜航点。一阵急促的"速潜"铃声响了,所有人员进舱,所有舱口关好密封盖,潜艇开始注水,像条鲸鱼似的潜入大海深处。 太平洋到底是个什么样﹖是温柔还是暴燥﹖岛链到底是个什么样﹖能一次打破封锁穿越而过吗﹖在海峡一带不但布有雷达,而且有水下侦听站,能不能秘密通过﹖这一连串的问题摆在252艇的面前。 岛链侦察 天公不作美,出航第二天寒流跟随而来,海上刮9级大风,3米多高的海浪,前呼后拥。浑沌的大海沸腾着,艇体在剧烈地左右摇晃,闷在"铁罐头"内的水兵们开始缴纳"公粮"了。呕吐使艇内空气更加浑浊。 鱼雷部门长胡玉中,一连吐了七次半,据说那半次是吐到了嗓子眼儿,怎么也吐不出来了,胃已经空了,因此大家算他半次。此刻,他拎着塑料袋,一边吐,一遍嘴里还嘀咕:“这鬼天气,太不讲交情!” 潜艇充足了电,开始在深海底下穿行。 31日凌晨,潜艇开始进入突破岛链前侦察。 岛链是指太平洋西部的阿留申群岛、千岛群岛、日本列岛、琉球群岛、台湾岛、菲律宾群岛及大巽他群岛等排列成弧形,好象挂在太平洋脖子上的一条珍珠项链,因此人们形象地叫它岛链。这些群岛之间有许多宽窄不一的海峡通道。这些通道,大都属于国际航道,是我国进入太平洋的必经咽喉地带。 新中国成立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西方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对我采取敌视态度,纷纷在这些岛屿驻扎重兵把守,利用这些天然屏障,对我进行经济封锁,堵住我到太平洋的去路,以阻挡各国跟中国通商。我年轻人民海军被迫呆在家里,丧失了与太平洋交臂的权利。这一切,许志明和水兵们哪个不心急如焚﹖征服太平洋的梦不知做过多少回。 潜艇进入潜望深度,潜望镜徐徐升出海面。天阴沉沉,海面有一层浓浓白雾,这给寻找岛链带来了困难。 4时许,航海长向许志明报告:"根据航迹仪显示的数据,我艇离岛链目标37海里。” "测准艇位”许志明命令着。 这是关键一环,数天风浪一定对航位影响很大,在这墨黑的水中,完全凭海图推算,而眼前这些航行资料,多数是从外国翻译过来的,误差是难免的。许志明叫航海长采取增加时差定位密度的方法,选择24个艇位,综合修正误差,提高精确度。 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到航海业务长李相勋的身上。出航前他就搜集整理了几大本海洋水文气象资料,绘制了昼夜明暗图,时差双曲线导航和整个航行上的星空图,还专门组织航海干部学习、操练、熟悉岛链水道及航行海区,反复研究准确定位、识别判明岛链目标的方法。因此,他胸有成竹地说:"根据反复计算,现在我艇与航迹仪显示的位置差2海里。" "保持航向,加强对目标的观察”许志明命令着。茫茫大海一望无边,只有靠科学测算才能不迷航啊。 片刻之后,潜望镜的镜片上,隐隐约约地出现了一片模模糊糊的影子。经过雷达测定,果然是岛链那个要寻找的目标。指挥舱内,军官们顿时充满欢乐,就好像沙漠里久渴的人们,突然发现清泉一样。 潜艇保持航向,像条长鲸,悄悄地朝岛链目标驶去。 对全艇官兵来说,寻到岛链出口,是这次首航战役的第一炮。这一炮打响了,士气就会高,就会增强对自己能力的信心。 故障“插曲”,引出穿越“乐章” 突然,舰务军士长满头大汗,紧张地跑来报告说:"两台压缩机水泵密封装置漏水了。" "赶紧组织力量抢修,要快”许志明命令。 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谁都明白,潜艇只要有一点点故障,在高压海水环境下,随时都会发生意想不到的事情。眼下两台空压机同时出现故障,人们心情能不紧张吗﹖ 潜艇在慢速航行,时间在嘀嗒声中度过,大家的心在受着煎熬。4个小时之后,故障才排除,压在人们心上的石头才算落了地。 潜艇顶着暗流又艰难地航行着。 艇长连续下达三道命令:无线电保持静默,舱内不准发生任何撞击声;节约用电,空调器、照明灯、电风扇全部停止使用;一天只做一次饭。这三道命令一下,各舱室温度迅速上升到40多度。艇员们从冬天一下子变成三伏天,呢子服脱光了,许多人穿着背心裤头,一动一身汗,活象生活在蒸笼里。 主机舱里温度更高。轮机兵们守在机器旁,油光光的脊梁上汗如流水,不到两个小时,胶鞋里就可倒出半碗汗水。 指挥舱内军官们有的用海图推算,不时测算艇位;有的操纵着纵倾和横倾仪,保持着潜艇的平衡;有的注视着各种仪表,判断潜艇各部位是否正常。艇长张铿然和副支队长许志明眼睛紧紧地盯着潜望镜,仔细搜索着海面目标。 最紧张的是声纳舱里,这是唯一能侦听到铁壳外面世界的地方,声纳业务长坐在椅子上,监视着声光屏上的动静。 艇内一片沉默,没有人大声说话,只有机器声有节奏地响着。经过7小时的航行,航程仪上终于跳出一组令人兴奋的数码:潜艇已穿越岛链。纵深达数十海里了。252潜艇进入太平洋。 这时,正好是1976年12月31日20整。 有惊无险 穿过岛链便开始了太平洋遨游训练。随着时间推移,太平洋越来越凶暴了。太平洋水温高、盐度浓,对潜艇艇体腐蚀破坏性大;洋面开阔,洋底深邃莫测,洋面的浪,上无阻挡,下不着底,极易形成涌,涌的长度和高度要比近海大得多,一般都在3米以上,给潜艇操纵带来极大困难;洋底的漩流,稍有不慎,就有艇毁人亡的危险。 那天252潜艇插向太平洋深处,接着又浮起进入半潜状态,在第一个预定点上,他们发出第一份电报,接着他们收到海军和舰队的贺电。这是超长波台的通信。中央军委在时刻关注着252潜艇的情况,在预定点上跟潜艇联络上,证明潜艇安全,一切按照统帅部批准的航线在行动。 太平洋像是要考验一下中国海军的能耐,开始了折腾。那天深夜,252艇浮起充电,洋面上骤然刮起9级偏北风,如山的涌浪发狂似地向潜艇扑来,潜艇顿时变成晃动的秋千,左右摇摆36°,许多官兵又一次开始向太平洋缴纳“公粮”......。 越往后,水下生活越是艰苦。起初人们还觉得太平洋逛逛挺新鲜,日子一长,单调、寂寞的生活使人闷得心慌。这里不能像水面舰艇那样,站在甲板上可以看日落日出,可以观看遨游的鱼群和飞鸟,也不能站在船头去照相留念。 日历一页页地撕着,碧波下的生活一日重复一日。没有阳光和新鲜空气,一个个脸变得憔悴,嘴唇没有血色,开始一层层掉皮,口腔霉烂。此时,水兵最美妙的梦是晒一分钟的太阳,吸一口新鲜空气。但潜艇为了隐蔽,很少浮出海面,能钻出升降口的人就更少了。潜艇离返航日子越来越近了,规定的任务大都完成了。有些人因为没有碰到什么"敌情",就麻痹起来,说:"太平洋也只不过如此很太平嘛”。 1977年1月9日,声纳扬声器蓦地发出一声啸叫,荧光屏上同时跃进一串波纹。 "报告,右舷15°,发现噪音目标”声纳员报告。 艇长立即拉响战斗警报,艇员们各就各位,作好了战斗准备。 经过潜望镜观测校对,噪音目标是某国的航空母舰编队,正向南航行。 252潜艇立即占领阵位,跟航母编队平行航行…… 这是公海、大洋,谁都有权利在海面上或海底航行,各走各的航线。 远航的序幕已经拉开 1月24日凌晨,经过30昼夜远航训练的252潜艇,进入祖国的领海线。透过潜望镜,看到了模糊的岛影,这是祖国的土地。许志明第一个喊了出来:祖国我们远航回来了。 252潜艇突破岛链,首航太平洋的成功,打开了这扇长期对中国关闭的神秘大门。继252潜艇突破第一岛链之后,271潜艇又突破第二岛链。接着又是第三艘、第四艘……潜艇进入太平洋。  
END  
 
 
 
 |